林徽因与梁思成的传奇人生

林徽因与梁思成的传奇人生


来源:中国艺术传播网  文章作者:史景迁

    爬上历史的梁架之间

    战争的最后一年,这两对夫妇曾经在重庆短暂相逢,但从此就再也没有团聚过。国内战争、朝鲜战争、冷战一连串发生,接着是死亡(1955年林微因、1972年梁思成、1991年费正清)为他们的今生之缘画上了句号。然而,梁思成与林徽因仍继续不断为他们所追求、所热爱的建筑尽一切的努力——保存北京的绿化,防止北京遭受工业化的侵害,将城墙和城门改造为公园,让子子孙孙得以享受这一奇迹。然而他们失败了,他们被批斗、被折磨、被羞辱,而在死后,当一切都已为时太晚时,他们又被赞扬,被认可。

    我们记得的当然是我们想记的,而不是只要发生了就会记得住。如果愿意的话,我们可以把那些过去全搁在心里头。那是梁思成在“文化大革命”中噩梦般的情景,他的脖子上挂着“反动学术权威”的黑牌,木然地,面对周遭的讥笑,脸庞笼罩着一层“无尽的羞辱”。

    但我要感谢费慰梅,对我来说,那些情景都被另一幅画面所取代:我看到小思成在日本海边偷潜下水,伸出小手想去揪自以为是的哲学家康有为的胡须,以及思成那些严谨、优美的图画和书法。我还看到,不是在1955年寒冷的北京死于肺结核,来不及看到最后一堵庞大的古城墙轰然倒塌的徽因,而是在1932年北京家中,孩子和友朋的笑闹声在客厅里回响着,徽因粲(音同“灿”)笑如花,书桌上放着未完的诗稿,脑海里却跳动着在未来几个月中前往未知的古老庙宇考察的计划。我还看到,思成和徽因一块儿乘火车、坐卡车,甚至搭驴车碾过人迹罕至的泥泞小径,直到爬上了中国历史的梁架之间,手指沿精巧的木工细纹抚摩过去,赞叹那已经永远失落了的艺术内涵与精致。

    我们仿佛听见,他们高朋满座的客厅里,杯底喝尽,连珠的笑声中浮沉着杯盘碰撞响。我们仿佛看见,他们细心研究恢复古建筑典籍的本来面目,他们灵巧的手指驾驭那支笔穿梭于技术细节之间,中英文一样典雅。我们还看到,已经消失的中国古建筑终于在民族意识中重新获得其应有的地位。(文/史景迁)

|<< << < 1 2 3 > >> >>|


·上一篇文章:“点”石成画的农民画家
·下一篇文章:他的一幅画为何能卖到几千万?


转载请注明转载网址:
http://www.zhshw.com/news/art/1131216015ADBAK68C15HFG769D0HF.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