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经纪人收藏家的淘金梦:中国美院盘点

艺术经纪人收藏家的淘金梦:中国美院盘点


来源:精品购物指南  文章作者:王威斯

 

 

  四川美术学院——偶像派

    如今,在北京艺术家扎堆的望京,流传着一句笑话:听不懂四川话的,就不要搞当代艺术。这笑话不仅因为望京本来就有一批川籍艺术家形成的“川帮”,更因为川籍的艺术家在今天重要的国内外中国当代艺术展览和有关出版中,无不占有三分之一甚至半壁江山。而他们之中的大多数,毕业于四川美院。

    川美地处西部,条条框框少,特别适合艺术家的成长。巴蜀艺术,自古以来就不同凡响。自1979年四川油画在全国美展上崭露头角以来,四川美院就一直保持着既传统又当代、既学术又大众的姿态。每一届毕业生中几乎都能产生出中国艺术界的新人,这成了四川美院的一个血统。而77、78级毕业生不仅是四川美院的骄傲,也是整个中国油画界的骄傲,从这个群体里,不仅走出了罗中立、何多苓、张晓刚,也走出了程丛林、叶永青、周春芽、杨千等等一系列在当今画坛鼎鼎大名的人物。

    彭博2006年毕业于四川美术学院美术教育系油画专业,这位26岁的重庆男孩儿,已参加过多次重要的联展,并有很多作品被美术馆和重要的藏家收藏。现在他在北京环铁艺术区有了自己的工作室。对于川美为何能在当代艺术领域大领风骚,他认为:“川美学院气氛一向自由,学生的创作完成基于自发。从大一开始老师就对我们有创意的引导,带我们做小型的展览,开学术讨论会,很早就将我们的作品带入公共领域与大众进行对话。而这些活动,其他学院一般到大三才会让学生去做。而且学校还经常为我们邀请像韩湘宁、方力钧等著名人士进行学术交流,这种交流足以使头脑僵化的人开窍。另外,川美的师生关系也特别好,比如晚上我们能与叶永青老师一起喝酒,侃艺术,这在其他学院可能是不多见的。”

    从另一个角度解读川美画家的创作力,与之美院的宽松艺术环境不无渊源。张晓刚1977年考大学时,四川美术学院在云南只招2名学生,当别人跟他说他的人事关系被四川拿走时,张晓刚说:“不可能,我这么差。”其实,自77级、78级的学生入校,四川美术学院渐趋形成一个“传统”——“英雄不问资历”。在校生有非凡之作诞生,即以“英雄”视之。在四川美院年轻人可以在一种近乎“野生”的生态中生长,少乏权威干涉,提携新人、推出新人视为学院当尽之责,人才自然脱颖而出,薪火相继。也正因如此,我们看到川派艺术家的作品中不无流淌着自由奔放的特性。如张晓刚《大家庭》系列在对五、六十年代的老照片的凝视之中,从家族性经验和个体身份之中,单纯直接、平静冷漠的形象和类型化的复制方式,为中国当代文化提供了一种历史性的批判阅读方式。

    相形之下,四川地区的中国画并未在当代中国画的变革发展中占据应有的地位,这也需与这一地区的地理、文化及传统有关。不过我们不得不承认,在90年代中国当代艺术的发展中,四川、重庆的艺术创作,是中国当代艺术中最有创造力的一部分,他们确实已经构成中国当代艺术中最有活力的一个艺术景观。

    杭州,历史文化名城,含珠蕴玉,人文荟萃。80年前,在杭州孤山旁边的一个小院子里,几个艺术家和教育家花了一个银元租下了这些屋子,成立了中国第一所艺术院校;80年后,这所学校已经发展成为驰名中外的著名艺术学府——中国美术学院。鱼米之乡的富足安逸,温润宜人的天气和风景,都成为艺术家创作的沃土。吴冠中、朱德群、范曾等都曾在此走出国门终成一代大师。

 

 

  中国美术学院——学院派

    1928年春天,卓越的教育家蔡元培、林风眠先生选址杭州西子湖畔,创建了中国第一所综合性的国立高等艺术学府——国立艺术院,即今中国美术学院的前身。如今,中国美术学院已拥有杭州南山、象山和上海张江三大校区。

    中国美术学院所有的教学楼的色调是非常统一的灰色,但是在灰色的调子里面又穿插着暖色的调子,坐着车子往校园里面缓缓地驶入感觉就像进入了一幅水墨画。它的造型可以分为几组,一种是比较几何化的形状组合而成的形状;一种是继承了徽派风格的房子。整个学院的设计无不体现中国文人艺术的特色。

    而且,中国美术学院的选址也颇有深意。中国美术学院是一个非常特殊的大学,对景观环境要求非常高。从蔡元培、林凤眠时代开始,就将美术学院定位为“山水学院”,需要建立在一个有山有水环境优美的地方。比如第一个校址选择的西湖孤山,第二个选择的是目前南山路。这便是这个学校的传统。而转塘象山地理环境有山有水有树,还有满山的白鹭,这种大自然的灵性能够激起美术人的诗情画意,符合人们的审美观念,所以现在校址选定了转塘象山。

    在中国美术学院八十年的发展史中,始终交叠着两条明晰的学术脉络,一条是以首任校长林风眠为代表的“兼容并蓄”的思想,一条是以潘天寿为代表的“传统出新”的思想,互相砥砺,并行不悖,营造了有利于艺术锐意出新、人文健康发展的宽松环境,成为这所学校最为重要的传统和特征。

    如去年五月,赵无极一幅《14.12.59》在香港的佳士得拍卖会上,以大约新台币一亿两千万成交,创下他个人画作的最高价,引起国际关注。赵无极是当代世界画坛的抽象派绘画大师。《4.4.85》有着海景型的横向开阔格局、迷蒙而充满诗意,堪称是赵无极1980年代的里程碑创作。赵无极擅长以西方油彩表现东方的水墨之美,向来被评论家认为是东西方文化融合的最佳代表,1980年代的他,也有别于过去的激昂雄浑,单纯的色彩显现高妙的哲思。

    14岁时,赵无极进入杭州艺术专科学校,面对机械化的写实主义教育,赵无极却背道而驰,力图捕捉构图的“理”与“力”,抛弃情节性,以求主题的统一。此后受到林风眠的指教。他向林风眠学到的不是具体的绘画技巧,而是林风眠敢于创新、追求艺术自由境界的精神。

    在中国美术学院80年的发展史中,数迁其址,几易其名。但他们以学术为公器,培养出李可染、艾青、吴冠中、赵无极等一代代熠熠群星。

    在中国当代艺术风景线中,中国美术学院一直是一个据点与辐射源。自1980年代的85新潮开始,从这个学校走出了王广义、杨劲松、高士明、邱志杰等一批当代艺术界的重要人物。而中国美术学院也是全国最早开始实验艺术教学探索的学校。

    受杭州城市气质的熏陶和中国美术学院教学思想的影响,杭州青年油画家群体的创作风格有着“江南诗意”的明显特征。凭借艺术青年的敏锐触觉和灵活思想,在艺术反映城市特征,塑造、开拓地域文化气质方面已经探索出一条道路。

|<< << < 1 2 > >> >>|


·上一篇文章:欧洲买家力挺 西方当代艺术品走势稳健
·下一篇文章:《中国漫画史》详解中国漫画因何营养不良?


转载请注明转载网址:
http://www.zhshw.com/news/artworld/08610103856CCBHG9H66B14I7CKIIFD.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