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盗墓贼多达10万 文物经倒手后成顶级收藏

中国盗墓贼多达10万 文物经倒手后成顶级收藏


来源:网络  文章作者:董钊等


 

  “道”上的人们

    “不过,对于盗墓江湖而言,这就是‘道’,盗亦有道。”张大军说,“支锅”的活儿得有章法。没有“锅”,你就是有粮也吃不到嘴里,所以“支锅人”得有钱。

    张大军告诉记者,根据分工不同,“圈内人”有着不同的称谓:“掌眼”、“支锅”、“腿子”和“下苦”。盗掘、运输、窝藏、销赃等一条龙作业,都是由这些角色完成的。

    根据张大军的阐述,盗墓团伙的全班人马叫“一锅儿”。“锅”里的核心人物是“掌眼”,“掌眼”不仅有寻找古墓的本领,也有鉴别文物的能力。他们既可以是提供古墓线索的合作者,也可以是打算购买墓内文物的初级收购商。

    “支锅”是盗墓行动负责人,类似于包工头,负责筹措盗墓所需的资金、设备等。“支锅”的投入是有风险的,一单活儿干完,无论这一“坑”出货(文物)还是没出货,价值高与低,“支锅”都得向合作者支付事先谈好的价钱。事成之后分红,“支锅”能分到两份,其他人只能分到一份。

    “腿子”指盗墓活动中的技术工人。他们在盗墓过程中扮演着“项目经理”的角色,负责探寻墓地的具体位置,以及确定里面是否还有文物等。“支锅”不在现场,“腿子”就有绝对的权威。

    在盗墓产业链中,最底层的是“下苦”。“下苦”多是农民工,从事挖掘工作。通常情况下,即使“支锅”盗取一座古墓的利润达到上千万元,一个“下苦”也只能得到几百元到几千元报酬。

    “不过,对于盗墓江湖而言,这就是‘道’,盗亦有道。”张大军说,“支锅”的活儿得有章法。没有“锅”,你就是有粮也吃不到嘴里,所以“支锅人”首先得有钱。找线索是“支锅人”的首要任务,有了确切目标后要请“掌眼”验收,然后选好“腿子”和“下苦”。选中的人既要安全可靠,又要干活稳妥,还得懂得道儿上的规矩。所以,只能去道儿上找。价钱也至关重要,大墓有大墓的价钱,小墓有小墓的行市,清代墓与汉代墓肯定不同。

    还有“生坑”(没被盗过的墓)、“熟坑”(曾经被盗过的墓),吃水(出水)、不吃水等差异。采买器材和炸药也是支锅职责,炸药是国家明令禁止的违禁品,所以还得去道儿上求。

    仅凭这一点,就足以使这些盗墓贼们离不开这个“道儿”。

    “望”、“闻”、“问”、“切”

    寻找古墓则是一个技术含量相对较高的活,但张大军的盗墓诀窍却有些类似于中医诊疗手法,即“望”、“闻”、“问”、“切”。

    现在,盗墓的时间周期变得越来越短。

    在干了15年刑警工作并六破盗墓案的施振宝看来,如今更专业的盗墓装备已经让盗墓者很难再被时间和环境所牵制。

    据施振宝介绍,盗墓贼分工很明确,踩点、放风、掏洞、安炮眼、摸宝贝。以往,盗一个墓耗时三到五天,炸和挖至少需要两天,而且不能性急。如果炸出的竖井里还充满硝烟就下去,很可能一个都不能活着上来。所以,爆炸以后必须做好伪装,第二天再去。“有的时候盗墓贼为了确定古墓的位置和墓葬内有无文物,往往要在一个地方住上十天半月,甚至更长。”

    比如,张大军挖的邾国贵族墓葬区地面深度一般不超过5米,浅的地方也就两三米,快的话,一个墓两小时完全搞定。

    而根据张大军的描述,即使是一个埋在地下10米深处的墓葬,用直径60厘米、高40厘米的“大铲”,一个小时就能挖出一个直径60厘米、深10米的盗洞。汉墓一般距地表12米左右,西周墓则更深,但一夜之间盗掘完成也不是没有可能。

    从这几年警方缴获的盗墓工具看,现代盗墓贼已经配备了更为专业的探测仪器和爆破工具,为保证洞内作业,还配有通风、通氧设备;整个过程主犯在外地用手机遥控指挥;得手后,交由专司运输的人员迅速转移。

    寻找古墓则是一个技术含量相对较高的活,但张大军的诀窍却有些类似于中医诊疗手法,即“望”、“闻”、“问”、“切”。

    “望”即看风水,看草木。经验丰富的盗墓者大多擅长风水之术,每到一处必先察看地势。由于古人迷信风水,因而多数古墓都建在“风水宝地”上,如依山面水之处,尤其是古河道的拐弯处,必然是墓葬聚集之地。此外,墓葬周围的草木甚至泥土,都是盗墓者做出判断的重要依据。比如,有古墓的地方,由于泥土曾被翻掘和踩踏,庄稼的长势会比旁边的差一些。

    “闻”即闻气味,依照气味的不同来分辨某处是否有墓葬。如秦汉时期的墓葬中,常被灌注水银和朱砂用于防腐;而唐宋之后的墓葬墙壁上通常涂抹有青膏泥。这些特殊物质散发的气味,一般人难以察觉,而盗墓者总能敏锐地辨别。“闻”的另一层含义为听声音。一般的大型古墓,一旦受到较大震动如空中打雷时,就能向地表传出不同于别处的声响。

    “清朝时期的大盗墓贼焦四,就善于通过声音来找墓。他曾在打雷时寻找墓地,根据回声能准确判断出墓葬位置。”张大军对焦四很崇拜。

    “问”就是踩点。盗墓者一般都能说会道,尤其善于与老人谈古论今。每到一处,他们便会以算命先生或风水先生的身份,拜访当地的老人,通过交谈,从当地传说中获取有关古墓的信息。有时他们也会通过当地史志搜罗信息。

    “切”,是最为重要的环节,一是指发现古墓后,根据地表的地势等情况,准确地找好打洞方位,以最短的距离进入墓穴;二是打开墓中棺椁后,没有遗漏地摸取死者身上的宝物;三是触摸到文物后,即能判断其为哪个朝代的文物、价值有多大等。

    有时,先进的“探宝仪”也会派上用场。

    “只要是金银铜铁锌等金属在地下,探宝仪就会根据不同的金属发出不同的报警声。”张大军称,找到古墓后,一般会用“洛阳铲”在墓葬周围密集式“扎针”,以确定古墓的长度和宽度,并根据扎针取上来的土判断该墓是哪个朝代的,是平民墓还是贵族墓,是“生坑”还是“老盗”(已经被盗过的墓)。

    “如果是‘老盗’的话,就没有干的必要了。”张大军说。像去年底轰动一时的曹操墓,几乎空空如也,对盗墓团伙来说,那就是个不值得一提的“废坑”。

    “明朝时期的墓大多在山岭的阳面,并且与土层、山崖接触的地方,‘大活’很多,汉墓及以前的墓弄出来的东西也很漂亮”。张大军说,这些都是盗墓者最想下手的。

|<< << < 1 2 3 4 5 6 > >> >>|


·上一篇文章:中国美术史上的奇葩 中国艺术史上的波斯风
·下一篇文章:西泠印社:百年庆典背后的辛酸


转载请注明转载网址:
http://www.zhshw.com/news/artworld/106823193446K4DAKHHG362GDI58K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