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将逐步成为具有文化特色的国际性节日

春节将逐步成为具有文化特色的国际性节日


来源:中国书画网  文章作者:何星亮

少民族都把宗教节日作为第一大节,但中国的春节则不同,春节虽然有不少祭祀祈福的活动,但它不属于某种宗教,是与季节变化和经济生产紧密相连的节日,具有很强的实用性和科学性。在中国,无论何种宗教的信徒,都欢度春节,它体现中华文明的包容性和独特性。外国朋友也一样,无论信仰什么宗教,都可以参加春节的各种活动。

    对于外国朋友来说,对春节最直观的感受和最直接的参与莫过于各种民俗活动和各种美味的春节食品了。放鞭炮、逛庙会、吃饺子,看似简单的事情却都有其深层意义,这也是征服了很多外国朋友的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所在。比如放鞭炮。鞭炮的噼里啪啦爆炸声,是“辞旧迎新”、“迎神接福”的文化象征符号,所以每年正月初一子正(0点)是放鞭炮的时刻,如果没有鞭炮,就没有春节的气氛。鞭炮原名“爆竹”,是中国特产。王安石《元日》:“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关于鞭炮有各种不同的传说,但一般都认为鞭炮能驱赶鬼怪猛兽。鞭炮其起源很早,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放爆竹可以创造出喜庆热闹的气氛,是节日的一种娱乐活动,可以给人们带来欢愉和吉利。

    饺子则是春节最主要的象征食品,一般要在大年三十晚上12点以前包好,待到半夜子时吃。吃饺子取“更岁交子”之意,“子”为“子时”,交与“饺”谐音,有“喜庆团圆”和“吉祥如意”的意思。饺子历史悠久,据三国魏人张揖著的《广雅》记载,三国时已有形如月牙被称为“馄饨”的食品,与现在的饺子形状类似。唐代的饺子与现在的饺子差不多,是捞出来放在盘子里单独吃。宋代称饺子为“角儿”,它是后世“饺子”一词的词源。元朝称饺子为“扁食”,可能出自蒙古语。民间春节吃饺子的习俗在明清时已相当盛行。

    随着中国的发展,春节正逐步成为一个具有文化特色的国际性节日,成为我们软实力最好的承载体。诚然,让外国朋友喜欢过中国的春节还需要很长的路要走。从根本上讲,这要依赖中国国力的增强,但也需要有意识地推动春节文化活动更好地、更理性地走向世界。(文/何星亮)

|<< << < 1 2 > >> >>|


·上一篇文章:全世界艺术爱好者多了一笔资产
·下一篇文章:2011年全球重要艺术博览会提前看


转载请注明转载网址:
http://www.zhshw.com/news/artworld/1121512372DG6EIEBA9F90EK587KA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