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芬村画家难熬艰辛成批离开 部分外迁京沪

大芬村画家难熬艰辛成批离开 部分外迁京沪


来源:广州日报  文章作者:佚名  录入时间:08-12-07 19:11:17

 

 

  出路:

    外销转内销竞争空前

    今年下半年以来的大芬油画村的销售业绩显示:80%的收益来源于国内零售,只有20%是靠国外订单,这与以前的情况正好相反。

    “过去国外的订单一个月可以为大芬油画村带来4000万~5000万元的盈利,而这几个月国外订单带来的收益‘缩水’为100多万元了,如今把大芬村撑下去的是内销了。”吴瑞球说。

    记者了解到,不仅如此,大芬村面对的国内竞争也同样激烈,每个月都有上海、浙江等外地的画商来到大芬村,想要大芬村在外地设点,移植大芬油画村的产业模式。

    “前几天,丽江的一个客商来到大芬村,说要提供几万平方米的店面,想让大芬村的画商进驻,并且头两年免收铺租。”画商宿志刚告诉记者:“这表明国内竞争更加激烈,江浙、福建等地区的许多画铺都有能力与大芬村竞争。”

    其实,就大芬村本身而言,也面临着严重饱和的局面。大芬油画村管理处的负责人张女士告诉记者,从2004年起,大芬村内只有200家企业,现在村内已经有849家企业进驻,每年平均以200家的速度递增。“同样一块蛋糕,分吃的人越来越多,来自国内的竞争激烈程度一点也亚于国外。”

  对策:

    抗击“海啸”要“走出去”

    下半年以来,针对不容乐观的销售形势,大芬油画村曾多次召开产业研讨会,商讨对策。通过研讨,许多业内人士都认为,面对国际市场的不乐观,大芬村应该积极地面对,把外销为主转化为内销为主,最重要的是大胆地走出去,在其他城市和油画基地设立大芬村的销售网络,从而打开国内市场。

    “国内的油画吸收能力已经十分惊人,常年来大芬油画村的开发重点都在于国际市场,现在困难形势下掉转船头,不失为一个好机会。”一位油画业内人士对记者说。而画师龙腾飞也告诉记者,在这场金融海啸中被淘汰的画廊和画师也多是因为无法改变创作风格,适应不了变化了的销售形势。

    在近几年的发展过程中,大芬油画村的画商已经开始逐渐感觉到发展的瓶颈,最直观的感觉就是大芬村的油画产业难以延伸。用吴瑞球会长的话来说就是,大芬油画村最大局限是产业单纯和村内过于饱和。

    “大芬村太小了,已经无法再扩建了,而且大芬村的产业模式也仅有油画一项,没能带动工艺、文化等其他产业的发展。”吴瑞球拿浙江义乌与大芬村做了一个比较,“义乌的小商品市场也是由一个村发展起来,现在小商品交易成为全城的一个符号,而油画目前顶多就算是龙岗区、大芬村的一个特色,因此油画产业要做大做强必须‘走出’大芬村”。

    除了在国内开辟油画基地,大芬村美术产业协会还有一种设想:通过对大芬村附近工业区产业的置换改造,发展油画相关产业,形成一个集创作、采购、旅游、服务为一体的油画产业链,扩大市场,形成地域特色。

    然而说到底,目前最让画商们头痛的还是资金问题,他们最为期待的还是政府方面的支持。中小企业贷款难不解决,画商们就很难扩大再生产,资金周转问题永远是它们发展的一个绊脚石,即使画商们有心在外省市设立油画基地,但缺乏的也是资金。

    新闻背后

    大芬村云集了全国各地的2000多名画师和200多家画廊,通过专业化分工、流水线生产以及规模效应,年生产和销售的油画达到了100多万张,成为中国油画产业的一个品牌。

    但是,金融海啸的多米诺骨牌效应很快就波及大芬村的油画产业。没有顾客,没有订单,资金链断裂……一些油画商再也“熬”不下去了,或者放弃油画行业,或者转让画铺,甚至一批油画企业濒临倒闭,关门歇业。然而,更让大芬村画商感到不安的是,目前的困境让一大批有才干、有激情的画家也退却了。

    在大芬人看来,大芬油画村之所以闻名海内外,其优势就在于人才集中、风格多样、价格实惠,如今金融海啸所带来的人才外流现象已经引起了相关部门的重视。大芬油画村产业协会近几个月曾多次下去鼓励画家们战胜难关,创新风格,并为画家们开拓销售渠道支招,试图为他们开辟网上销售的平台。

|<< << < 1 2 > >> >>|


·上一篇文章:朱德庸漫画卖了1000万
·下一篇文章:全国第三次文物普查中罕见黑岩画群现身新疆


转载请注明转载网址:
http://www.zhshw.com/news/news/081271911174DHGDIJD812I3A1E6F7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