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收费十万 艺考天价培训背后的畸形教育

3月收费十万 艺考天价培训背后的畸形教育


来源:中国青年报  文章作者:佚名

 

 

  高收费不一定买来高成绩

    “3万到5万的收费还不算贵的呢!”一位复读机构的资深人士告诉记者。他还听说过艺术类文化课培训机构有过更高的价钱:一对一的培训收费8万元到10万元。

    实际上,正规培训机构的艺术类考生的文化辅导价格并没有贵到这种离谱儿的程度。以北京市的两所复读学校为例,精华学校艺术类文化辅导班的学费是3个月6500元,新干线学校这类辅导班是3个月7000元左右。

    “艺术类考生文化辅导市场并不大,也相对比较固定。”北京新干线学校校长冯建说。对艺术类考生的辅导分成两类,一是专业课,一是文化课。相对文化课而言,专业课的辅导市场很大,但是艺术类考生在参加专业课考试后录取的比例很低,经常是五六千人参加的专业课考试,最后只有200来人能拿到“许可证”。“这几年,北京的艺术类考试文化辅导市场大约维持在1000人到1500人之间。”冯建说。其中,80%以上的考生都会集中到几家大的复读学校,剩下约20%的艺术类考生就成为一些小培训机构哄抢的目标,高价位普遍成为他们吸引生源的手段。

    “很多家长都认为高价位与高成绩是成正比的,可事实不是这么回事啊!”一位培训机构的负责人提醒家长和考生。“这就如同于一件280元的衣服卖不出去,如果你把价位提高到2800元,就卖出去了。”这位负责人说。他分析,之所以这类培训机构把价位定得如此之高,一是家长认为收费贵,就会有保障。二是这种收费能获取更大的暴利。三是艺术类考生普遍家庭条件好。

    而这类高收费的培训机构就是吃准了家长的这种心理。一位在复读机构工作多年的资深人士给记者算了笔账:这类培训班要价不低,从市场行情来看,教师的课时费是120元到150元,3个月的课时费大约9万元。如果再加上房租,管理人员的工资,水电暖费和教学资料,以一个10人左右的班级为例,每名学生收费3万多元,最后至少有一半的利润。

    而不少家长被这么一忽悠,认为上了这样的培训班,就可以考高分,所以家长到了同类培训机构咨询,开口第一话就是,你们能承诺什么?

    这位负责人苦笑:“我们什么也不能承诺。”他自己没少碰到过这类家长,然后不得不一遍遍地告诉家长:这种“上我的班就包通过高考”的宣传是违背教学规律的。学习成绩的提高既需要学生努力,家长支持,老师尽心,适合学生的教学方法,也需要学生的正常发挥。而那些夸大辞词的虚假宣传只能造成不负责任的后果:学生选择学校盲目,也扩大了文化课的欲望。结果很多学生都高估自己的实际水平。

    “这类的培训市场很不规范。”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复读机构负责人分析,一是如今很多这类培训机构的办学者不是教育行业出身,他们有做保险的,做房屋中介,开网吧的,还有搞装修的。办学者自己不懂教育,也不关注教育质量,把办学机构变成商业运营机构。

    二是很多教育机构没有把艺术类考生当做单独的教育群体进行研究,只是照搬应届高中生或者复读学校学生的学习模式,让艺术类考生用3个月学3年的知识。而因为生源数量少,很多复读学校不能单独分班教学,把艺术类学生插入高考复读班学习。

    最后的结果是不管培训效果如何,很多培训机构都是打一枪换一地方,第二年换个名字重新开始招生,吃亏的只是学生。

  高价背后的畸形艺术教育

    北京新干线学校校长冯建很清楚地记得:一次在一个艺术类考生的文化辅导班上,数学老师在黑板上写了常见的“π”,没想到有学生举手,老师,这个板凳是什么意思。下课后数学老师对这位同学说,以后不要再开玩笑。学生很认真地说:“我没有开玩笑,我从初一开始学舞蹈,一直学到高三,基本没上过文化课。”

    不知“π”为何物的艺术类学生在冯建的学校不止一个。“艺术教育真的很可悲。”他感慨。

    对于很多考生而言,艺术教育似乎成了上大学的捷径。因为艺术类考生只要考比普通本科少一半的分数就能拿到大学文凭。本是以培养艺术人才为目的的考试就被附加了太多的功利因素。而它的出口,艺术圈同样充斥着急功近利的色彩,类似与超女这样的一夜成名,甚至暴富的美梦成为很多年轻人的理想。据媒体报道,今年有一名考生被称为“艺术类考生的考霸”,这位考生填报60所院校,平均下来,每天要考一所大学,前期的各项投入就达到20万元。

    对学校来说,艺术类考生带来的实惠也让他们乐此不疲。一位高校老师说,艺术类学生培养成本不高,低投入高产出。而艺术类考生的学费比普通学生高很多。一般的艺术类本科生每年学费高达万元,广东、四川个别学校每年学费高达1.5万~1.8万元。

    一个最直接的后果就是这几年艺术类招生越来越火爆。据了解,上世纪80年代之前,全国只有中央音乐学院等十几所艺术院校。近年来,随着社会对艺术人才需求的增加,各地的综合性大学也纷纷开设艺术专业,艺术教育规模急剧扩大。近10年来全国开设设计艺术类专业的院校猛增到近1400所,甚至还出现了像吉林艺术学院、四川音乐学院这样的在校学生规模超过万人的艺术大校。

    著名画家陈丹青认为:“近些年全国艺术学院的扩招举世罕见,其贬值的趋势和负面效应将来会日益凸显。”

    根据陈丹青的了解,绝大部分进入艺术学院的学生,一半以上是根本不想学艺术却被爹妈逼着来的。比如说,画石膏素描,你能考上任何美院,最重要的是毕业以后可以拿到学位。究其原因,是因为国家垄断了学位。而现行体制要求艺术类学生必须学习英语等看起来与艺术无关的专业,结果势必会有更多成绩偏差的学生考艺术学院,加剧目前艺术学院的畸形发展,使人文艺术教育的困扰更加复杂化。

    陈丹青以自己曾经任教的清华大学为例,其他科系的学生对美院学生不满意:“我们600分进来,你们400分进来”,甚至洗澡的时候还曾经发生过冲突。尽管如此,可是美院的学生毕业时会对人说,我是清华毕业而不是说我是清华美院毕业的。

    陈丹青建议,审慎酌情模仿欧美国家做法,逐步废除部分艺术学院的学位,以减缓、减弱直到消除学位投机的趋势。同时仿效欧美国家艺术学院做法,对不同年龄、身份、性别的艺术热爱者开放,艺术面前人人平等,其中优秀者可以给结业证书。

    消除艺术教育的功利性,让艺术教育回归本位。“我所见过的所有西方艺术学院包括日本,七八十岁的人都可以上,根本没有考试这一说。你喜欢艺术你来就是,所以不影响生源不影响收入,老师的饭碗不会被打碎。”陈丹青说。

|<< << < 1 2 > >> >>|


·上一篇文章:新华调查:年画历久弥新 成为城里人“新宠”
·下一篇文章:表面繁荣埋下危机种子 中国画廊路在何方


转载请注明转载网址:
http://www.zhshw.com/news/shidian/092261125354C25JC7A2HI8AJ7195GB.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