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冠中 艺术价值和市场价值“较量范本”

吴冠中 艺术价值和市场价值“较量范本”


来源:中华工商时报  文章作者:佚名


    就在吴冠中仙逝的两天后,上海泓盛艺术品拍卖会上,吴冠中作品《西双版纳村寨》拍出了1104万元的高价。

    据雅昌艺术网油画100成分指数的最新监测数据显示,目前为止,吴冠中的油画在拍卖会上的成交价为255万元每平方尺,总成交量为1443件,作品的总成交价高达20.1亿元。在目前热钱涌动的艺术品市场,吴冠中的画作几乎不可能不成为投资者追捧的对象。

    7月24日-25日在北京亚洲大酒店举行的北京荣宝第68期艺术品拍卖会上,将推出吴冠中的两件精品。北京保利拍卖与保利艺术博物馆也将于8月 30日-9月6日举办《风筝不断线――缅怀吴冠中先生全球华人珍藏作品展》,届时将展出百余幅吴冠中的经典力作。

    吴冠中对自己的画作要求极其严格,多年以来,他始终保持着烧自己画作的习惯,为的是留下真正的精品,保留让明天的行家挑不出毛病的画作,这一习惯让吴冠中的作品更具收藏价值。1966年,他把自己回国后画的几百幅作品烧掉;1991年,当时吴冠中的画作在市场上价值已经非常高了,但他还是将自己十多年来不满意的200多幅作品一齐烧掉。

    一般来说,画家去世后作品升值是惯例,造就这种趋势的原因是,去世的书画家不能再进行创作,其作品在市场上会越来越稀少,藏家对这部分画家的作品也会格外重视,不肯轻易出手,导致市场上难觅他们作品的踪影,因此给作品留下了较大的升值空间。

    去世后作品大幅度升值的艺术家莫过于梵高,梵高生前作品不为世人所认可,死后留下的每幅作品几乎都能拍出天价,目前仍是西方油画界作品价值最高的画家之一。2004年梵高画作《拿烟斗的男孩》拍出1.0416亿美元的天价,至今仍是全球画作拍卖的翘楚。而著名画家陈逸飞2005年去世以后,其作品价格就连年上涨。在2010年春拍中,陈逸飞画作均价为86万元每平方尺,涨幅高达180%。今年春拍中,陈逸飞最贵的一幅作品为《弦乐四重奏》,由香港佳士得于5月29日拍出,由300万港元起拍,最终成交价为6114万港元。

    对于吴冠中作品频繁上拍,很多人有着争议。支持者认为,这有助于大师作品更多为民间人士所拥有,也可帮助人们更好地认识吴冠中艺术作品的价值;反对者则认为,这类拍卖行为商业气息过于浓厚,有悖于吴冠中艺术创作的初衷,他屡次把自己的作品捐给新加坡、香港、上海、北京等地的美术馆与博物馆,就是希望自己的作品能够有助于世人的美育教育,而不希望其成为商业利益的争夺点。

    无论争议如何,市场对大师画作的追逐脚步确实导致了公立机构望市场兴叹的局面,购买力不敌私人藏家。国内美术馆的藏品大多来自捐赠,这些年经费虽有增加,但还达不到应有的市场购买力。拿中国美术馆来说,一年的专项经费有1000万元,馆里的收藏费用几百万元,但对于起拍价就上千万元的艺术品只能望而兴叹。因为购买力不敌私人藏家和投资新贵,一些美术馆已经很多年没有收藏作品了,有的为了维持生活不得不卖出一些藏品,近现代艺术品在这些公共美术馆中开始逐渐缺失,严重影响到大众对佳作的欣赏。

    这样一来,艺术品拍卖市场将逐渐成为投资者的竞技场,买卖更多的是一种投资行为,艺术品应有的鉴赏和收藏的价值在减弱。在市场经济下,文化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商业的冲击。艺术本应追求的更多是艺术价值而不是商业价值,因为艺术的本质是陶冶人的品质。而商业价值正是体现艺术价值的表现。

    正如吴冠中所说,“美协是衙门”,“机构庞大,如同一个国家部委”等无奈感慨。在当下物欲横流、市场经济蓬勃发展的今天,艺术市场旷世兴盛。而主宰这个大气候的不是作品而是这个“协会”在其中扮演着扭转乾坤的作用。“协会”的能量就像水,花固然好看,然而水的滋润更为重要。一滴水可以使花开得更动人;一瓢水,可以让花永葆鲜丽。所以,“会员制”开启了无数艺术家的前瞻命运。“协会”的主宰者就如同是矿泉水开发商,而这个开发商又召集了大批股东,这又如同营销学各立其责、按利分成。总之他们的营销动力完全是受着利益驱使。

    吴冠中的观点是有历史使命感和责任感的,文艺批评要一针见血,而批评是为发展而确立价值的。我们这个时代的艺术家十有八九缺少理论支持,也就是说画家修养不够,修养不够思想就会匮乏,作品也就无言生命力。所以说一位真正的艺术家一定要有十年冷板凳的过程。要为自己负责,为艺术负责,不要纯为技法而技法,要看淡名利,力学精本。大凡古今名家多是“德艺双修”著作等身之人,也即使说画家要力学传统文哲兼修,要树立自己的艺术观,成就自己的理论体系。切莫图一时之虚名,浮一世之声誉。

    美国学者戴安娜・克兰曾经说过:“工艺品产生于个人阶级的文化世界,而艺匠的作品产生于中产阶级的文化世界。”克兰进一步指出,后者的文化世界则是以赢利为目的的。

    吴冠中逝世了,随着大师的陨落,其除了他的作品以外,他对于艺术的执着态度、他在名利面前泰然处之的淡泊、他的纯粹也一样还留在人间,这些精神层面的东西同样也应该像他的作品价格一样,随着他的陨落而升起在历史的高空。

    由历史来定价

    有人说,在吴冠中的作品里,有着他自己的个性和呼吸。同时,他的画,也是时代的、民族的。

    有艺评家曾作出这样的评价:一个艺术家的作品一旦具有了深刻的时代性、地域性(民族性)和个性,他将留名青史。吴老在油画里注入了东方精神,在中国水墨画中注入西方现代艺术的形式概念。他绝不同于那些成天躲在古纸堆里言必称古人,陈陈相因近亲繁殖泯灭个性只见古人不见自我的所谓名家大师。虽然,吴冠中不是所有的画都堪称精品,也存在某些过于简单概念化的作品,但其典范作品已可称时代经典。偶有败笔,并不损其应有之地位。更何况,因戮力创新而存在的不尽完美,相比于一味固步自封的败笔,也是可以称道的。

    得时名易,得史名难。那些以行政头衔、政治地位和市场炒作而名于一时的所谓大师与真正有价值的艺术家,在历史的泥沙中会各自找到归属,是埋没与泥沙中还是在泥沙中如金子般发出灼灼光芒,时间会证明一切。

    大师走了,中国失去了一个艺术上的典范,失去了一个正直犀利的批评声。巨匠已走,惊雷已去。回看中国艺术界,顿显苍白。斯人已去,对于那些出于种种目的的污辱者,知我罪我,是耶非耶,升值贬值,官司荣辱,都不重要了。用艺术家自己的话说:“时代的变迁,个人的经历和年龄铸造了今天的我,无从后悔,无可自得,自己无法对自己作出客观的评价,倒是可作为别人的借鉴,蓑草乃新苗之肥!”

    吴冠中一生勤奋创作,著述(画作和著作)等身。除了给孩子留下几幅纪念性画作外,绝大多数都捐给了社会。其中相当多的作品,作为经济泡沫的一部分,还处于“充气”状态,价格日益飙升,但已与作者无关。就像吴老曾异常冷静地说过:“必须经过历史考验,很长时间以后才能定下价格,我希望我的作品由历史来定价。这个市场的‘心电图’不准确。我半点兴奋也没有,感觉毫无意义。”

    任凭他人争夺,大师已轻掩画卷,带着他的智慧与执着,走进历史。

|<< << < 1 2 > >> >>|


·上一篇文章:创投垂青艺术品投资 收藏类网站有待开掘
·下一篇文章:艺术品市场起伏:艺术区内中国式生存法则


转载请注明转载网址:
http://www.zhshw.com/news/shsc/1072311454359HDAIJ7K412AE3F8JDI.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