彼得·保罗·鲁本斯

彼得·保罗·鲁本斯


来源:中华书画网  文章作者:佚名

鲁本斯代表作品欣赏

  上十字架
【译名】上十字架、竖起十字架


《竖起十字架》三联画屏全貌

【原名】De kruisoprichting(荷兰语),L’Erection de la Croix(法语)
【时间】1609-1610
【技法】木板油画
【尺寸】460×340厘米,两翼护板460×150厘米
【分类】祭坛画,三联画屏中央部分
【馆藏】比利时安特卫普圣母主教座堂
  典出《圣经·新约·福音书》。为了强调冲突与运动,采用从左上角向右下角展开的对角线构图,又称死亡对角线,加深悲剧意味。强光来自右下方,行刑的兵丁出现在与强光相背的方向。耶稣被钉的十字架刑具是从画面的右下往左上方向竖起的。这支十字架显得很沉重。

  卸下圣体


卸下圣体

  行刑的人物都很紧张,右边一个兵丁紧拽着绳索,左边的执行者托着十字架,身上的肌肉似都要绽开的样子。可是十字架上的耶稣却现出坚定的神态,脸上毫无痛苦的表情。他举目斜视着天际,突出了一种英雄般的精神力量。耶稣与下面一群执刑的暴徒,构成了力度上的对比。
画家受威尼斯画派影响,对历史细节弱化处理。人物衣着既不是传统的中世纪长袍,也不参考文物上的古代造型,而是简化成近乎包裹身体的布匹。
鲁本斯很善于在这类画上添上些很生动的风景细节。右上侧那棵大树,叶子似被狂风吹得翻卷乱颤,而与此相对,左下角画了一只张着嘴的卷毛狗。全画处在一种旋风般的激情中。这些形象使我们想起了丁托莱托的某些画面。意大利风格在这幅画上是以传统的色彩与笔法来映衬的,因此,虽然显露着威尼斯的情调,然已展现出鲁本斯的个性特征了。特别是在造型结构上,他用心于自己的塑造风格。

  下十字架


《下十字架》三联画屏全貌

【译名】下十字架、卸下圣体
【原名】De kruisafneming(荷兰语),La Descente de Croix (法语)
【时间】1611-1614
【技法】木板油画
【尺寸】421x311厘米,两侧各有421×153厘米的护板
【分类】祭坛画,三联画屏中央部分
【馆藏】比利时安特卫普圣母主教座堂
  典出《圣经·新约·玛窦福音》:到了傍晚,来了一个阿黎玛特雅的富人,名叫若瑟,他也是耶稣的门徒。这人去见比拉多,请求耶稣的遗体;比拉多就下令交给他。若瑟领了耶稣的遗体,就用洁白的殓布将他包好,安放在为自己于岩石间所凿的新墓穴内;并把一块大石头滚到墓口,就走了。在那里还有玛利亚玛达肋纳和另外一个玛利亚,对着坟墓坐着。
  基督的尸体处于中心的亮区顶端,那位老者用嘴含着布,托着基督的臂膀,他就是信徒若瑟。承受降下基督身体的穿红袍者是圣若望,对应的那位长胡子老人是圣伯多禄;抬手扑向基督痛不欲生的是圣母玛利亚,那位虔诚而多情地捧着基督脚的是玛利亚玛达肋纳。
  鲁本斯在《上十字架》完成后,相继创作了同样的祭坛画《下十字架》,但是风格发生很大改变。画家以强烈的明暗对比,卡拉瓦乔式的聚光法布置画面,人物组合成对角线式安排。在这幅画中没有激烈的人物动势,没有强烈的激情,只有充满崇敬的爱和深沉的哀伤,画中人物被黑暗所包围,沉浸在无限的悲痛之中,好似山川大地也为基督的死而默哀抽泣。

  家族肖像


老扬·勃鲁盖尔一家

【译名】老扬·勃鲁盖尔一家
【原名】Family of Jan Brueghel the Elder(英语)
【时间】1613-1615
【技法】木板油画
【尺寸】125.1×95.2厘米
【分类】肖像
【馆藏】英国伦敦考陶德画廊
  老扬·勃鲁盖尔是画家的好友及合作伙伴,因此画得格外用心。勃鲁盖尔家庭成员衣着入时,2个孩子也身着正装,颇为华丽,表明他们属于安特卫普富裕阶层。勃鲁盖尔的第二任妻子凯瑟琳娜位于中心,把2个孩子彼得和伊丽莎白聚拢在身边。彼得在拨弄母亲的手镯,据推测可能是结婚时收到的聘礼。老扬·勃鲁盖尔站立于3人身后,呈护卫姿态,以温柔的目光注视着家人和观者。
  鲁本斯甚至没有暗示老扬·勃鲁盖尔的画家身份,而是着力表现家庭成员的亲密联系。这种温暖的氛围在画家除了给自己家作画之外是非常罕见的。

  阿玛戎之战


阿玛戎之战

【译名】阿玛戎之战
【原名】Die Amazonenschlacht(德语)
【时间】约1618
【技法】木板油画
【尺寸】121×165厘米
【分类】神话
【馆藏】德国慕尼黑老绘画陈列馆
  典出普鲁塔克《希腊罗马名人传》:画家在这里描绘的是神话中一则由英雄忒修斯与阿玛戎女王希波吕忒发生爱情而引起的战争场面。两队人马在桥上狭路相逢,战斗异常激烈,前仆后继。
  英雄忒修斯远行至亚细亚的克律姆诺伊,见到亚马逊女战士女王希波吕忒并向她求婚。婚后英雄携她回家。这引起了亚马逊女战士的不满,发兵攻打希腊,一路所向披靡。其时忒修斯正去克里特岛的迷宫中翦除牛怪,直至他得知后赶到雅典,阿玛戎女族即将进抵雅典。忒修斯立即率军迎敌。双方在特尔摩顿河桥头短兵相接,展开了一场血腥的战斗:阿玛戎人为保住自己的军旗正拼死地搏斗着,希腊军队从左侧桥头冲去,势不可当。桥边出现人仰马翻的惊险形象。画上色彩流动,线条飞旋,一切都处在一种惨烈的杀戮风暴中。画家通过敌我激战的情景,烘托了夺军旗的英勇行为。阿玛戎虽处劣势,仍显出不可动摇的战斗意志。右边已出现脱缰狂奔的战马,滚落河中的阿玛戎战士,给人以强烈的动感。全画气势激越,令人震颤。 画面总的动势好象一团旋风,紧紧朝向桥的右侧滚动着。人物的层次绵密,所有的造型服从于一种连续性的运动。色彩所表现的激情已达到了最高点。有的研究者认为这幅画是鲁本斯受到达芬奇的一幅《安加利之战》或提香的《开多尔之战》的影响,这是不确切的。鲁本斯没有见到过那两幅画,即使他当时能见到,也只能是这两幅画的摹本或素描稿,要说汲取前人的构思,至多只是桥上的夺旗战斗。就鲁本斯这幅画的总构思看,他没有摹仿前人的动作,画家是凭借自己娴熟的写实技巧,使线条与色彩取得生动的呼应,并且有他的独创性。

  强劫留西帕斯的女儿


强劫留西帕斯的女儿

【译名】强劫留西帕斯的女儿
【原名】Raub der Töchter des Leukippos(德语)
【时间】约1618
【技法】布面油画
【尺寸】224×210.5厘米
【分类】神话
【馆藏】德国慕尼黑老绘画陈列馆
  典出奥维德《变形记》:古希腊神话英雄卡斯托耳与波吕刻斯,传系廷达瑞俄斯和丽达的儿子,统称狄俄斯库里,意即一胎所生。其实波吕刻斯是丽达与宙斯所生的儿子,两人一个善骑,一个善战,英勇无敌。这幅描写的是传统的"抢婚"场面:卡斯托耳与波吕刻斯两个黝黑的壮汉把留西帕斯的两个女儿从睡梦中劫走,正准备强行拉上马背的情景。画面上人和马占据了整个空间,两匹马和两对男女的交错动势,给人以强烈的运动感。马头、人手、马脚、人脚,放射般地向四角展伸,这里既是暴力,又是一种充满喜悦的游戏。不管这种风俗是表现双方的心愿还是双方的敌对,对画家鲁本斯来说是并不重要的,他所注意的是肉体与马匹之间的色调对比,关心的是人仰马翻般的猛烈的场面。这种动势的色彩,线的运动与裸体的质感造成一种狂热的色彩交响。近乎方形的构图,本来是稳定的,但形象组成了X形,却又构成了极不稳定的动乱。画面左侧一角,画家又添画上一个长着翅膀的小爱神,它给整个画面作了一点暗示:这是一种爱情的暴力。

  玛丽·德·美第奇组画


《玛丽·德·美第奇生涯》(法语:Cycle de Marie de Médicis)是鲁本斯从1622年开始为玛丽·德·美第奇创作的组画,为装饰卢森堡宫,包含多幅巨幅油画。

【译名】1600年11月3日王后驾临马赛
【原名】Le Débarquement de la reine à Marseille, le 3 novembre 1600(法语)
【时间】1622-1625
【技法】布面油画
【尺寸】394×295厘米
【分类】肖像、历史
【馆藏】法国巴黎卢浮宫
  又名《玛丽·德·美第奇抵达马赛》,画家在这幅竖长画面上,描绘玛丽皇后的宫船刚刚进抵马赛港,她已盛装待迎,准备接受法国最高规格的礼仪。这时,立在船头上的一位象征法兰西的姑娘,头戴军盔,以古罗马的庄严装束,向皇后伸开双臂表示法兰西在欢迎她。豪华的宫船下面有许多海中女仙在尽力拽着绳缆,要让这条幻想的宫船靠近港岸。 为使画面充溢着美感,画家除了刻意描绘船上的盛装皇后与法兰西姑娘以外,还在船下舷侧画了一些美丽的仙女。肉体的魅力加强了画面的神话色彩,同时还在天上画了许多迎客的天使。这些仙女叫涅端伊得斯。她们是海神涅莱斯与多里斯所生的五十多个女儿。这些仙女专门援救在航海中遇险的船只。此外,她们还象征乐观与载歌载舞的形象。这些穿着薄薄衣衫的仙女周围,还有几头海怪陪伴着。

  亨利四世封神及玛丽·德·美第奇宣布摄政


美惠三女神

【译名】1610年5月14日亨利四世封神及玛丽·德·美第奇宣布摄政
【原名】L'Apothéose de Henri IV et la proclamation de la régence de Marie de Médicis, le 14 mai 1610(法语)
【时间】1622-1625
【技法】布面油画
【尺寸】394x727厘米
【分类】肖像、历史
【馆藏】法国巴黎卢浮宫
【译名】美惠三女神、三美神
【原名】Las tres Gracias(西班牙语)
【时间】1630-1635
【技法】木板油画
【尺寸】220.5x182厘米
【分类】神话
【馆藏】西班牙马德里普拉多博物馆
  此作品一直由画家本人持有至逝世,后来由菲利普四世获得,归入西班牙哈布斯堡王朝收藏。典出赫西奥德《神谱》:美惠三女神分别是代表光明的阿格莱雅、代表欢乐的欧弗洛希妮以及代表花卉的塔利雅。宙斯所生的这三位女神均为圣女,同诸神一起生活,伺候筵席,创造生活的乐趣。她们服侍爱情女神阿佛洛狄忒,从不厌烦。女神位于上方饰有花环喷泉旁边,面孔秀丽俊美,形体健壮丰满,充满生命力,体现了画家对女性美的理想。这几个人物形象均基于古典雕塑,从中可见艺术家着力在肉体中再现大理石的冰冷感。圆滑的节奏和优雅的波动是这位艺术家晚年在油画作品中的惯用手法,同时伴有夸大的外形和暖色,充溢着激情与艺术魅力。
  左边人物的灵感直接源于他的妻子海伦娜。时值新婚,见证了他的幸福生活。这段生活也从那个时刻开始融入到了他的情欲作品中。由于右边裸体女神的模特是画家记忆中的前妻依莎贝拉,所以在鲁本斯死后,海伦娜要烧掉这幅作品以发泄她的醋意。最后,多亏法国红衣主教黎塞留的保护,他以高价购下了这幅作品才使此杰作免遭横祸。让两位妻子置于同一画面,后因嫉妒而几乎毁了一幅名画,这大概也算得上是模特儿史上的一件大事了。

  人物名言
  画画是我的职业,当大使是我的爱好。
  我把世界的每一块地方都看作是我自己的故乡。

|<< << < 1 2 > >> >>|


·上一篇文章:阿道夫·威廉·布格罗
·下一篇文章:维米尔:用35幅画 让世界记住你


转载请注明转载网址:
http://www.zhshw.com/news/worldartist/18122117262052EAAG5D40J5C64H242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