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当代艺术筹划“北伐”

上海当代艺术筹划“北伐”


来源:东方早报  文章作者:佚名

  “上海有很多重量级的艺术家,可是在北京艺术圈看来,上海就没有艺术家存在。”上海当代艺术家周嘉政说起这些显得心有不平,他和赵葆康策划“一人一年”上海当代艺术展的目的之一就是向北京艺术圈“叫板”。他们计划,这个展览在上海办完之后挥师进京,展览题目极有可能叫做“北伐”———这一计划得到了众多上海知名当代艺术家的响应。 

  终日在艺术技法中钻研、在概念中穿梭、在画布上激情涂抹,与世无争?这只是基于想象的艺术家形象。日前在上海安福路的东方红画廊,周嘉政和赵葆康展示了艺术家的另一面:快意恩仇,江湖气质。他们策划的“一人一年”上海当代艺术展前天开幕。策展人希望通过这个展览,将“一盘散沙”的上海艺术家们捏成团,向北京艺术家展示上海当代艺术的群体实力。

  “‘北伐’是一个具有悲剧色彩的名称,因为从艺术家数量等方面看,上海的确比不上北京。但是这样的事情我们依然要做,要改变上海艺术圈的现状。”赵葆康补充说。

  一向低调平和的上海艺术家,突然有如此火爆的举动,让人意外。其实,简单分析一下中国当代艺术的权力格局,就不难看出上海艺术家受压抑的必然性。范迪安、侯瀚如、费大为等中国最为强势、最具国际影响力的策展人几乎都在北京,像艾未未这样操弄概念、制造事件的高手也在北京,作品拍卖创下天价纪录的刘小东等艺术明星同样还是在北京。北京艺术圈是“团状”的,以一些重要的策展人、艺术家为中心,圈子盛行、互相抱团。他们占据了话语权,也就获得了更多的机会和利益。反观上海当代艺术圈,由于艺术家和策展人更喜欢松散、非强迫的交流方式,习惯自我的艺术钻研,而未能形成强大的合力。于是,近年来上海艺术家在许多国际展览中屡屡缺席,在国际艺术品买家面前也远不及北京艺术家受宠。

  更深层的原因可能还在于——上海的年轻艺术家基数远低于北京,原创艺术的类型也不及北京丰富,上海的画廊更愿意代理成熟艺术家而非难以判断前景、存在经营风险的年轻人。所以,早就有研究者指出,北京更像是中国当代艺术的内容提供基地,上海则具备将艺术产业的开发做到精细程度的商业能力。可是这样的论断显然不能让上海艺术家认同,更不足以平息他们的不满。在京沪两地艺术圈潜在的对峙中,他们现在率先“出手”,希望打破僵局。策展人邀请了上海的24位知名当代艺术家,从2007年开始向前倒推至1984年,每位艺术家“认领”一个年份,将自己当年创作的作品拿出来参展。通过对时间的纵向梳理,有助于让人领略上海当代艺术家们二十多年来的艺术历程,有艺术考古的意味。“一人一年”这个名称其实是艺术家余友涵的妙手偶得,却十分贴切地概括了展览的特点和艺术家在展览之外的勃勃“野心”。我们并不期待京沪艺术圈“对决”的场面,我们希望两地艺术家和策展人有更多的交流,在艺术主张和展览合作上打破壁垒。事实上,上海的艺术圈也确乎需要一些“江湖”气息,就像上海的城市气质,也很需要在精致、规则之外,再增加一些粗粝、豪迈的元素。

  “北伐”艺术家名单:

  1984年周长江1985年谭根雄1986年赵葆康1987年孙良1988年余友涵1989年周嘉政1990年薛松1991年陈心懋1992年潘微1993年秦一峰

  1994年周铁海1995年曲丰国1996年李磊1997年丁乙1998年陈研音1999年施勇2000年胡建平2001年申凡2002年张恩利2003年张建君2004年李山2005年胡介鸣2006年何旸2007年陈小丹(信息来源:东方早报)


·上一篇文章:通过中国艺术塑造“艺术中国”
·下一篇文章:观“清宫散佚书画国宝展”有感


转载请注明转载网址:
http://www.zhshw.com/news/artworld/075258135CH3JBICBJK3FIHH79GJ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