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论李世民在书法史上的地位

略论李世民在书法史上的地位


来源:网络  文章作者:佚名


    虞世南等去世后, 太宗曾慨叹无人论书, 魏征推荐遂良, 太宗即日诏令侍书, 太宗购求二壬墨迹甚多, 当时莫能辨其真伪, 遂良备论所出, 一无舛误。褚遂良不仅吏治有方, 也为后世留下了《雁塔圣教序》、《孟法师碑》等瑰宝。摹写《兰亭叙》的冯承素也是太宗所喜爱的宫庭书法家, 官为将士郎, 直弘文馆。虞世南的外甥, 书《陆机文赋》的陆柬之也官至司仪郎, 写草书《嵇叔夜绝交书》的李怀琳, 在太宗时也历待诏文林馆。甚至对爱好书法的人, 太宗也格外开恩, 相传“贞观十六年二月十七日, 召三品以上赐宴于玄武门。太宗操笔作飞白书, 众臣乘酒就太宗手中竞取。散骑常侍刘洎登御床, 引手然后得之。其不得者, 咸称洎登御床,罪当死, 请以付法。太宗笑曰: ‘昔闻婕妤辞辇,今见常侍登床’。” ( [唐]张彦远《法书要目》卷四,《唐朝叙书录》) 。由于李世民既重视网罗书法人才,又重视书法人才的培养, 中央政府有弘文馆这样的高级书法学校, 书法好坏也作为取士的标准之一,再加上临写、响榻等特殊手段对技艺的严格要求,唐代书法必然人才辈出, 攀上尚法求实的高峰。

    三、身体力行, 染指翰墨

    古人以手扎书翰作为相互交流的手段之一, 启蒙时就以毛笔作书写工具, 字即是读书人的面子,李世民出身于王侯之家, 当然从小就受翰墨熏陶,对书法自有所好。虽然一身戎马倥偬, 但只要有机会就会挥毫作书。据载, 其每得王帖, 不仅自己锐意临仿, 还命诸王子临帖五百遍。其书深得羲之神髓。宋代朱长文《续书断》列太宗书为妙品, 并评论道: “翰墨所挥, 遒劲妍逸, 鸾飞凤翥, 虬龙腾跃, 妙之最者也。”[1 ] 太宗所书《晋祠铭》不仅开了行书上石之先河, 而且也是难得的书法名碑。此碑书法秀丽遒劲, 神气浑沦。清代杨宾《大瓢偶记》云: “今观此碑, 绝以笔力为主, 不以分间布白为何事, 而雄厚浑成, 自无一笔失度。”清钱大昕评曰: “书法与《怀仁圣教序》极相似, 盖其心摹手追乎右军者深矣。”清人王佐作诗赞曰: “平生书法王右军, 鸾翔凤翥龙蛇绕, 一时学士满瀛州,虞褚欧柳都拜倒。”[4 ] 《温泉铭》则是太宗的又一佳作。书法来自二王一脉且不守成规, 雍容和雅,圆劲遒丽, 朗润流美。通篇流溢出一种虎步龙行,豪放不羁的开国帝王的英武气概。近代俞复跋云:“伯施, 信本, 登善诸人, 各出其奇, 各诣其极,但以视此本, 则于书法上固当北面称臣耳。”言其骨力, 气势在虞世南、欧阳询和褚遂良之上。启功先生称赞此帖: “烂漫生疏两未妨, 神全原不在矜庄; 龙跳虎卧温泉帖, 妙有三分不妥当。”自注云:“其字结体每有不妥处, 譬如文用僻字, 诗押险韵,不衫不履, 转见丰采焉。”[5 ] 草书《屏风帖》也胎息二王, 笔力遒劲, 为一时之绝。《淳化阁帖》卷一收其《两度帖》等十九帖, 宋张耒《宛丘集》说唐太宗“用笔精工, 法度粹美, 杂之二王帖中不能辨也”。确实《淳化阁帖》卷七也误将唐太宗《自慰帖》、《晚复帖》窜入王羲之诸帖中。“上有所好,下必甚焉”。太宗如此喜欢书法, 臣下又怎能不将之发扬光大呢!四、崇韵尚法, 理论先行日理万机的李世民有如此高的书法造诣, 甚至有的学者怀疑《兰亭序》出于太宗之手, 而假羲之之名, 这与李世民深谙书法理论是不无关系的。

    首先, 他强调书的筋骨。在《王羲之传论》中, 批评大家公认的梁朝书法家萧子云曰: “子云近世擅名江表, 然仅得成书, 无丈夫之气, 行行若萦春蚓, 字字如绾秋蛇, 卧王蒙于纸中, 坐徐偃于笔下。虽秃千兔之翰, 聚无一毫之筋, 穷万谷之皮,敛无半分之骨。以滋播美, 非其滥名邪。”[1 ] 他主张: “今吾临古人之书, 殊不学其形势, 惟在求其骨力, 而形势自生耳。”[1 ]骨力之说虽然不是李世民首先提出, 但他的这种强调, 是为了增强书法作品中所蕴含的精神风貌和凝重的力度, 这无疑是给后代故作姿态的书法家预留了一剂治疗软骨病的良药。与此同时, 李世民对“神气”也十分强调, 他说: “夫字以神为精魄, 神若不和, 则字无态度也;以心为筋骨, 心若不坚, 则字无劲健也; 以副毛为皮肤, 副若不圆, 则字无温润也。”[1 ] 这里的心和神是书法的关键, 心只能通过神表现出来。正所谓神完则气足。李世民出自传统的美学观点, 还主张书法要有“冲和之气”。他在《笔法诀》中云: “夫欲书之时, 当收视反听, 绝虑凝神。心正气和, 则契于玄妙, 心神不正, 字则欹斜, 志气不和, 书必颠覆。其道同鲁庙之器, 虚则欹, 满则覆, 中则正。正者, 冲和之谓也。”他在《指意》中又说:“所资心副相参用, 神气冲和为妙, 今比重明轻,用指腕不如用锋芒, 用锋芒不如冲和之气, 自然手腕轻虚, 则锋含沉静。”李世民反复强调的“冲和”

    即和平典正的气象, 只有具备了内心平静的冲和之气, 得心就能应手, 何必着意于手腕和笔锋呢? 正如今天许多老书法家所说的一样, 以平常的心写平常的字, 不作刻意的追求而让心意流淌就是最高的书法境界。李世民的主张也给后世的学书人指明了方向, 他说: “书学小道, 初非急务, 时或留心,犹胜弃日, 凡诸艺业, 未有学而不得者也, 病在心力懈怡, 不能专精耳。”[1 ]同时他也把自己的阅历引入书法, 悟出其中道理: “朕少时为公子, 频遭阵敌, 义旗之始, 乃平寇乱。执金鼓必有指挥, 观其阵即知强弱。以吾弱对其强, 以吾强对其弱, 敌犯吾弱, 追奔不逾百数十步, 吾击其弱, 必突过其阵, 自背而返击之, 无不大溃。多用此制胜, 朕思得其理深也。”[1 ] 他阐明学书也要抓主要矛盾, 作纵深突破的道理。太宗也常和欧、虞等大臣论书,对唐代书法理论方面的发展起了推动作用。

    综上所述, 我们可以看出, 李世民在书法创作上, 一方面“心追手摹右军者深矣”, 另一方面又发扬自己“不守成规、雍容和雅、园劲道丽、朗润流美”的风格, 且开创了行书上石的先河。在书法理论上, 不仅强调“骨力”, 讲究书法的“冲和”之美, 而且指出“凡诸艺业, 未有学而不得者也,病在心力懈怡, 不能专精耳。”并把自己驰骋疆场的作战阅力引入书法, 悟出学书也要抓住主要矛盾, 作纵深突破的道理。尤其值得一提的是, 李世民利用帝王的权威, 发掘整理了魏晋遗墨, 确立了王羲之的书圣地位, 同时举办书法学校, 重视和培养书法人才, 宏扬书法文化, 为唐代的书法繁荣作出了巨大贡献, 崇楷尚法唐代书法也对后世的书法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 因此, 我们可以结论说: 李世民在书法史上雄视百代, 其地位之高是无人可与相提并论的。 文/高远树

    参考文献: [ 1 ]黄简. 历代书法论文选[ C ] . 上海: 上海书出版社, 1979. [ 2 ] 欧阳中石, 徐无闻. 书法教程[M] . 北京: 高教出版社, 1994. P164 [ 3 ] 刘光裕. 唐及唐以前的书法复制[J ] , 书法研究, 2001 (3) . P50 [ 4 ] 杨宽金等. 中国传世书法[M] . 北京: 西苑出版社, 1999. P113 [ 5 ] 启功, 论书绝句百首[M] . 北京: 荣宝斋出版社, 1995.

|<< << < 1 2 > >> >>|


·上一篇文章:琴棋书画意义
·下一篇文章:世界美学大会与中国


转载请注明转载网址:
http://www.zhshw.com/news/artworld/1071703434214H580A91G21IB9DJ9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