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论李世民在书法史上的地位

略论李世民在书法史上的地位


来源:网络  文章作者:佚名

    李世民(公元599 - 649 年) , 高祖次子, 武德九年(公元626 年) 玄武门之变诛太子后登位, 为唐太宗。他是一位文武兼备, 开创贞观之治的圣明君主, 这是妇孺皆知的史实。同时李世民在书法史上也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为唐代的书法繁荣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一、搜求书法遗迹, 确立王羲之的书圣地位

    人所共知, 唐代文化的最高成就是以其书法和诗歌为代表, 而李世民正是唐代文化的播火者之一。据《旧唐书》载: “于时海内渐平, 太宗乃锐意经籍, 开文学馆以待四方之士。”当然书法这种属于文人墨客的艺术就会得到发扬光大了。然而书法临习是步入书法艺术殿堂极其重要的第一步; 对范本的选择至关重要。但当时要获得名碑妙迹等优秀范本是相当困难的。第一, 虽有碑板, 但分散在全国各地, 当时交通不便, 不是想学书法的人都有条件游名山大川、览天下名迹; 第二, 虽然魏晋南北朝有许多墓志, 但都深藏地下, 不能见天; 第三, 许多名迹都是作为制诰文件或书信往来, 被内府收藏或个人私有, 不是父子相传就是姻亲相赠,那怕是朋友之间, 最多也只能传观罢了; 第四, 战事频繁, 朝代更迭, 保管不善等原因, 也使书法名迹损毁流散。据宋代陈思《书苑菁华》记载: “魏钟繇少时, 随刘胜入抱犊山学书三年。还与太祖、邯郸淳、韦诞、孙子荆、关枇杷等议用笔法。繇忽见蔡伯喈笔法于韦诞坐上, 自捶胸三日, 其胸尽青, 因呕血, 太祖以五灵丹救之, 乃活。”可见获得书法典籍之难。到了唐代情况也未有多大好转,就连李世民也叹息道: “伯英临池之妙, 无复余踪。

    师宜悬帐之奇, 罕有遗迹, 逮乎钟王以降, 略可言焉。“[1 ] , 为了解决获取第一手书法学习资料的问题, 唐太宗向全国颁发诏书, 并拿出内府金帛, 大量进行收购。一方面由于皇帝的权威, 并通过至上而下的行政手段; 另一方面又以重金购求。一时间全国上下掀起了搜求进献, 出售交易的热潮, 得到了不少真真假假的羲之等人的魏晋遗墨。为了鉴别真伪, 专门任命褚遂良对二王墨迹”细加鉴裁, 整理编目。“不愿出售的, 想尽千方百计的也要得到。

    当时辨才和尚藏有王羲之的最佳作品《兰亭集序》不愿出售, 唐太宗就命御史萧翼化装成商人, 设计骗来。尤其值得一提的是, 唐太宗还专门为《晋书·王羲之传》写《论》, 即对王羲之关于书法方面的成就写了赞语: “钟虽擅美一时, 亦为迥绝, 论其尽善, 或有可疑..但其体则古而不今, 字则长而逾制, 语其大量以此为瑕。献之虽有父风, 殊非新新巧。观其字势疏瘦, 如隆冬之枯树; 览其笔踪拘束, 若严家之饿隶..所以详察古今, 研精篆、素, 尽善尽美, 其惟王逸少乎! 观其点曳之工, 裁成之妙, 烟霏露结, 状若断而还连; 凤翥龙蟠, 势如斜而反直。玩之不觉为倦, 览之莫识其端。心摹手追, 此人而已; 其余区区之类, 何足论哉!”[1 ]唐太宗用比较的方法, 肯定了王羲之书法“尽善尽美”。虽然对钟繇、王献之有失公允, 但他认为钟繇“古而不今”, 王献之“殊非新巧”也阐明了书法要在继承的基础上创新的宗旨。由于对王羲之遗墨的搜集整理, 又加之太宗在《王羲之传论》对王的充分肯定, 王羲之书圣的地位基本确立。这对唐及后世的影响非常深远。真可谓晋代之“千里马”

    遇到了唐代之“伯乐”。尽管后代或今天的书坛对创新问题争论不休, 但还没有人能动摇王羲之书圣的地位。

    二、重视书法人才, 掀起学书热潮

    网罗书法名家, 培养书法骨干是李世民在书法史上的又一大功绩。“贞观元年, 太宗诏设弘文馆,设书法一科, 由欧阳询, 虞世南教授楷法, 诏令五品以上的官员喜书者可就馆学书。”[2 ] 弘文馆就有楷书手30 多名。由于内府原迹不得外传, 就利用“下真迹一等”硬黄响榻技术复制的作品赏赐大臣。 “贞观初, 下诏购求, 殆尽遗逸。万机之暇, 备加执玩。《兰亭》、《乐毅》尤闻宝重, 尝令榻书人汤普彻等榻《兰亭》, 赐梁公房玄龄等以下八人。普彻窃榻以出, 故在外传之。”[3 ] 受赐者本来就有书法功底, 再加上要在皇帝面前“挣表现”, 自然会成为书法骨干。唐太宗对当时书法名家也极为器重。欧、虞都是由隋入唐的书法家, 虞世南亲承王羲之七世孙智永禅师传授, 妙得其体, 所书笔致园融遒逸, 外柔内刚, 风神萧散, 自开风貌, 唐太宗对其器重有加, 命虞世南写烈女传装饰屏风。虞世南也经常犯颜直谏, 太宗并不罪他, 还经常称赞虞世南五绝: “一曰德行, 二曰忠直, 三曰博学, 四曰文词, 五曰书翰。”欧阳询初学羲之, 但他上承了北碑以来至隋的传统, 没有发展王羲之温文尔雅的一面, 倒是在险劲方整上有独到之处, 虽然不合唐太宗口味, 但太宗对欧、虞还是同等重视。如唐太宗将隋仁寿宫修复后, 更名为九成宫, 又在缺水的宫中发现泉水, 因泉味甘如醴, 故名醴泉, 于是命魏征撰文, 欧阳询书写立碑, 我们今天能以欧体九成宫作为楷书范本, 在佩服欧氏书法之妙时, 还得感谢唐太宗对书法的重视, 才会留下如此瑰宝。

|<< << < 1 2 > >> >>|


·上一篇文章:琴棋书画意义
·下一篇文章:世界美学大会与中国


转载请注明转载网址:
http://www.zhshw.com/news/artworld/1071703434214H580A91G21IB9DJ9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