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鉴定能否应对当代书画

传统鉴定能否应对当代书画


来源:中国商报  文章作者:佚名

    当代书画的鉴定似乎是学术问题,但在今天,其学术表象后面的“黑洞”正在成为当代书画市场健康发展的制约。

    书画鉴定历来是一种依靠经验的“眼学”,这已被广泛公认。但是随着当代书画市场的大规模兴起,传统的鉴定方法似乎有些失效——哪怕是一群权威专家共同认定的真迹,如果画家本人高喊一声:“这不是我画的”,市场信心也会随之动摇。事实上,画家的类似做法屡见不鲜。创作者、经营者、鉴定者都已不再权威,传统鉴定方法镇不住今天的市场了吗?前不久,一直力主通过专业保真机构解决当代书画真伪鉴定问题的李成举先生就提出观点认为:“就目前书画市场现状而言,传统鉴定方式等于零”。
传统鉴定方式失效了吗
    李成举:传统鉴定方式等于零。  
    有一个简单估算认为,目前从事工艺美术以及美术创作的艺术家与画家大约为70多万人,而一位业内比较公认的有鉴定能力的权威,他所认识、了解的画家不过三五个人,如果按照传统的鉴定方式,用基于熟悉程度产生的鉴定能力去与70万这样的数字对比,几乎就是等于零的概念。
    从法律层面看,目前的书画鉴定没有法律效力。到一个鉴定机构,你出钱少可能告诉你是假的,而出钱多就可能开出真迹鉴定证书,鉴定机构与鉴定专家完全可以不负责任。而一件作品,即使由多位权威专家鉴定为真迹,画家本人一句“我没画过”就让作品失去了价值。画家的否认成为随时将鉴定结果清零的“必杀技”。在书画界出现过多次关于一件作品认定发生争议的情况,也有过花上千万元买到一件作品后遭画家本人否认的事情。这样的事情一旦发生,受损失的就只能是收藏家。  
    沈西峰:传统鉴定滞后于市场。  
    不能简单否定传统鉴定的作用,传统的经验鉴定将会一直持续并发展下去,伴随收藏。但我也觉得,传统的鉴定需要总结,并最终将鉴定发展成可信的科学,而不能最终流于一种玄学。
    目前突出的问题是,收藏市场对于打假比较暧昧,有的观点就认为书画市场不应该打假,认为这是书画市场的传统。实际上,古代的中国并没有真正意义的书画市场,书画也不是一般大众所能接触的。古时的仿,更多的是出于喜欢,是爱好,并不是为了卖钱。而现在的书画造假目的十分明确,就是要到市场上去混水摸鱼谋利的。现代社会是一个商品社会,市场具有商品社会市场的特点,在这个基础上的书画市场也必然要符合市场规律,最终实现现代艺术品流通特征的市场体系。时代不同了,收藏与市场的要求也不同了,因此打假是必然要求。打假的结果是使市场规范,收藏者受到保护,国家增加税收,艺术家素养得到提升……肯定是件好事,而传统鉴定方法显然滞后于新的市场要求。 
    赵惠民:传统鉴定对于收藏者仍然十分重要。  
    说“对当代书画来说,传统鉴定方式等于零”有一定的道理,因为中国古代书画研究所面对的画家是经过历史很长时间的筛选和沉淀下来的,也就几百位,而大量当代画家正处在创作期,面对这样庞大的群体谈传统方法进行真伪鉴定确实比较困难。不过这个观点也不算太新鲜,吴冠中、韩美林都有过“笔墨等于零”的说法,这样的说法是基于技术上的,同时说明艺术发展有它不断变化的一面。但是,因为这种变化否定传统鉴定方式也不足取,比如说对于传统技法的中国书画,你通过看笔墨功力是可以做出鉴定的,对于一般收藏,这种鉴定比较符合审美习惯,也比较有效。
传统鉴定方式因何失效
    李成举:书画市场无人负责。  
 &nb

|<< << < 1 2 3 > >> >>|


·上一篇文章:墨锭实用又具收藏价值 如何修复鉴别专家支招
·下一篇文章:“以貌取物”:古旧书画的表里小析


转载请注明转载网址:
http://www.zhshw.com/news/jianding/0792874426E90B38HGE5B0KAA46HJF.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