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大师 书画奇人

文学大师 书画奇人


来源:中华书画网  文章作者:佚名



鄙视八股 
    清顺治四年,已经42岁的傅山在晋祠小住时,遇到一位好友拿着一篇文章让他观赏,原来这文章竟是20年前,傅山写下的《秋海棠赋》。这位好友请傅山重新书写这篇文章,傅山在书写完之后,又提笔写道:“回视少年时信笔游戏,不无轻佻。”那么,《秋海棠赋》这篇文章究竟写了些什么呢?原来,这篇文章以华丽的词语和拟人的笔法,写了“同称而异志”的两株秋海棠。一株是姐姐,一心与桃李竞芳争艳,一株是妹妹,只求自由而不求别人的赏识。显然,年轻的傅山在描写这两株秋海棠时,以物喻人,以事喻志,笔下已经有了一种自由的灵魂和真实的情感。 

    傅山一向鄙视只为皇权服务,从而扼杀了文人自由思想的八股文。他曾以愤怒的口气如此痛批八股文:“仔细想来,便此技到绝顶,要他何用?文事武备,暗暗地吃了他没影子亏。要将此事算接孔孟之脉,真恶心杀,真恶心杀!”从他年轻时写下的《秋海棠赋》中,我们可以看到傅山那种追尚自由,不甘凡俗的思想。20年后傅山对自己的这篇旧文章作出“不无轻佻”的评价,不是自谦,也不是客套话,而是他在文学观上的一种根本转变。这种转变就是自由的灵魂依然,而真实的情感则从山林之气和花草鱼虫中跳出,更加贴近了现实,贴近了生活,贴近了社会底层的民众。 

    傅山生活在明清交替的社会大动荡时代,其诗其文自然也就打上了那个时代深深的烙印。他为明末腐败的政治痛心疾首,对清初朝廷施行的暴政奋起反抗,当康熙亲政,时局渐趋稳定,国家开始走上新的大一统之后,他没有出世为官,而是继续深入民间,将自己的命运和人生交给了养育他的土地和百姓。这种人生必然让傅山与屈原、杜甫、元好问一样,成了具有爱国主义传统精神,反映民间疾苦,在诗词中蕴含着悲昂慷慨之气,字字句句都体味出时代悲剧,一词一赋都闪现着高尚人格的伟大诗人。傅山主张作诗为文要有两条原则,一是“经世济用”,二是“别出机杼”。在这两条原则下,他赞赏司马迁奋笔写下的《史记》、重视孔子及后代儒家们编撰的《尚书》,以及诸葛亮的《武侯书》,认为这些著作才是于世有益的文章。傅山讲究文章和气节的统一,从年轻时代写出《秋海棠赋》开始,一直到77岁生命即将走入尽头时写下的七言古诗《迎春花》,那种自由的灵魂和真实的情感,始终贯穿在他的所有文章中。在《迎春花》中傅山吟道:“坚贞有恒正在此,命寒情热也耐死。”一位77岁的老人歌赞迎春花那种坚强贞洁的性格,那种不求闻达,命运苦寒而情感热烈,永恒不变的生命力,与他22岁时歌赞那株崇尚自由的秋海棠崇尚自由的心态,其灵魂和情感一脉相承。 

    不避时忌 

    《因人私记》是傅山传世的一篇重要文章。在这篇记事文中,傅山生动地记叙了为恩师袁继咸蒙冤一案,他率领山西百余名学子赴京伏阙,使袁继咸冤案终获昭雪的过程。傅山真实地揭露了明末政治的腐败和官场的种种黑幕和丑态,刻画出封建官员中贪官污吏的狰狞面貌,也无情地鞭挞了一些随行学子贪图利欲,没有骨气的行状。傅山用他的传神妙笔将头绪繁多的事件写得条理清晰,如细细勾勒出的一幅长长画卷,画出了在中国17世纪的一场政治斗争中,种种人物的表现和他们所处的政治生态环境。在揭示社会问题的同时也以热情的笔墨,歌颂了这场斗争中正直高尚、见义勇为的许多仁人志士。 

    在为袁继咸辩冤的整个过程中,傅山都是一个组织领导者和核心人物。但傅山却不为事后获得的义震天下的名声所累,而是在这篇文章中以“不敢粉饰一字,欺人要名一时”的态度,写出了这一事件最终获胜的主观原因和客观原因。在真实地揭露时弊的同时,也不去夸大和自吹自己的功劳和作用。这种做人的谦逊和诚实的美德,让我们在读这篇文章时感受极深。


·上一篇文章:黄永玉家中的启事
·下一篇文章:黄纯尧“刁难”徐悲鸿


转载请注明转载网址:
http://www.zhshw.com/news/mingren/0721118199E490CJICK1I54IBE543I.htm


相关内容

无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