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院面临危机 人才外流和写意画的衰落是难题

画院面临危机 人才外流和写意画的衰落是难题


来源:文化传播网  文章作者:高素娜  录入时间:10-01-15 00:54:05

    画院的竞争是人才和作品的竞争,优秀人才是好作品的根本,精品力作是好画院的招牌。日前,浙江画院建院25年之际,国内诸多画院院长、理论家、评论家齐聚杭州,共同探讨了画院建设中面临的众多问题。其中,人才外流和写意画的衰落是与会者不约而同关注的热点话题。

    人才断层:优秀画家流向更高一级画院

    人才流失和缺乏精英是困扰画院的两大难题。人才流失直接导致精英锐减,导致有影响力的作品越来越少,这对于看重“金奖”、看重“获奖数量”的画院或画院的上级主管部门来讲,都是要命的问题。

    许钦松(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广东画院院长):我们的主管部门给我们提出了两个要求:一是要把广东画院建设成为国内一流的画院;二是广东画院的院本部画家要成为每个学科的领头人。这是两项沉甸甸的指标,我们有极大压力。因为我们面临着一个问题:人才的严重缺乏和缺失,特别是在学术层面上具有个人风格和学术影响力、拔尖的画家很少。

    宋玉麟(江苏国画院院长):随着退休的老画家越来越多,年轻画家怎样承接上去深深困扰着我们。目前画院人才外流的情况很严重,市一级的优秀画家流向省一级,而省一级的则往往流向北京。有人称我们江苏美术人才队伍是一个“高原”,缺少“高峰”。虽然江苏在经济等各方面很有实力,但到达“高峰”阶段的优秀画家也是留不住的。当然,没有高原就没有高峰,首都天时地利人和,任何省市都无法和她比拼,我们只有立足于本省,尽可能把本省的事情做好。

    卢炘(中国美术学院教授):我不同意“高峰”“高原”之说,因为省一级画院出了很多全国一流的好画家,他们若在全国排名,并不一定比国家画院在编的画家靠后。如今,国家画院把各省的名画家都纳入到自己的队伍里去,虽然给下边的画院造成了很大压力,但我觉得争画家是好事情,比不重视好。包括广州画院和广东画院的人才之争,都是好现象。我认为,如果一个画家在广州画院时就已经得到了大众的认可,即使以后调到广东画院或更高一级的画院,也都应当算是广州画院出的人才。如黄宾虹、潘天寿等大家,美术史公认他们出自浙江。

  培养人才:画院是培植“大家”的重镇

    一方面苦于人才匮乏,一方面刚毕业便迫于生计改行,这是当前画院和年轻艺术家面临的双重尴尬。欣慰的是,人才之争也使得各地画院开始向年轻人敞开大门,他们或作为“尖尖角”,或作为储备人才被引进,为画院发展注入了新鲜血液。

    孙永(浙江画院院长):我们非常想在体制外或美术院校的年轻人里找一些可塑人才,慢慢纳入到画院的体制来培养、造就,这个工作我们前几年就在做了。但我们比较谨慎,要先带一段时间,甚至考察几年,看他到底是不是这块料。我一直提倡要“开门办院,资源共享”,因为只有开门迎客,人才、资源才会慢慢汇集到你的门下。

    吴山明(中国美术学院教授):把优秀的年轻人吸引到画院来,一方面对他们培养,一方面给他们一个平台,这是非常好的。我们最初对画院的印象就是把一些老先生收留在那里,给他们饭吃,给他们创作的平台。记得陆俨少先生调到我们学校来的时候,仍然拿着上海画院的车马费。

    郑竹三(画家):过去的画院是养育“大家”的地方,譬如很多社会名流在解放初期生活没有保障,为了给他们一份工资,便成立一个画院。当年以丰子恺为首的上海画院就是这种情况,北京画院也是。但现在的画院已经转换为培植“大家”与推出“大家”的重镇了,各个画院不但要有自己的思想建树,还要培养很多年轻画家,将社会名流、后起之秀不断吸收进来。

    宋玉麟:江苏画院在人才吸纳方面采用的是公开招聘。我们2006年曾面向全国引进了5位画家,解决了他们的各种待遇问题。他们现在已经为江苏美术的发展、为江苏画院的发展做出了很大贡献。

    以招聘引进人才的方式目前在江苏已得到认可,如泰州画院、扬州画院、淮阴画院最近也采用了这种方法。如此引进人才的好处是,画家与画院之间磨合、出成绩的时间相对较短,受聘画家的积极性较高,而培养新人不仅需要很长时间,结果也很难预测。

  写意显颓势:画院肩负崛起重任

    第11届全国美展的获奖作品目前正在中国美术馆展出,细察之下不难发现,工笔画占了中国画获奖作品的半壁江山。虽然业界认为写意性是中国画的核心精神,但现实的情况是工笔更胜一筹。作为全国美展作品的主要“供应方”,画院对于写意的复兴担负着更多责任。

    林木(四川大学艺术学院教授):这些年全国美展有一个现象:水墨写意画一路走下坡,工笔画势头越来越旺。从7届美展开始工笔画数量逐年上升,到11届全国美展时已占了一大半。这里面又有一个有趣的现象:在全国美展的评委中,画写意画的人数要远远高于工笔画人数,但最后评定的结果却是工笔画越来越多,写意势头越来越弱。

    画水墨写意的评委们为什么不投给写意作品一票呢?因为雷同化东西太多,尤其是大写意,寥寥几笔,那种草率的风气在目前的中国画界有越来越盛的势头,这个势头很可能会断送水墨写意的前程。

    我看到很多画家一旦功成名就后,就把自己的画朝简笔小品,朝没有技巧、没有功力、没有境界的方向去发展,很不严肃。这让我想到张大千晚年提倡的“画家之画”,他说画家要能够画复杂的画,画难度大的画、功力深的画,之后才能画大画。

    刘国辉(中国美术家协会中国画艺委会副主任):水墨写意画为什么在全国美展中趋于衰落?因为入选全国美展的作品要求有很复杂、很严肃的画面,写意很难处理这种题材。但我觉得写意作品的技术水平在一届一届地提高,现在年轻人进步很快,就差那么一点火候,这需要时间,急不得。我们整个20世纪也没培养出几个优秀的写意画家,因为这种画很难,这种技法与现实生活的表达有很大距离。

    看中国画是看深度的,写意画有很深的奥妙,若没到一定程度,就看不懂为什么要那么画。对评委来说,艺术品本身是非常难评的,因为没有一个刚性的标准,硬要评就只能各说各的,搞得面红耳赤。我们常常“呼唤大师”,但出大师不容易,还是要给成长中的画家一些耐心。


·上一篇文章:回望09年 与市场共谋“被消费”着的文化符号
·下一篇文章:巨大画作引来惊叹和思考 是不是大的都是好的


转载请注明转载网址:
http://www.zhshw.com/news/shidian/10115054587F1162B1KDFEA1GHCA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