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吞噬的未来 解读艺术区未来发展的可能性

被吞噬的未来 解读艺术区未来发展的可能性


来源:99艺术网  文章作者:佚名

东营艺术区是2009年最早消失的艺术区之一

    【导语】前段时间去了趟宋庄,在周围转悠时的感觉只能用两个字形容——萧条。新房仍在建造,但偌大的艺术家工厂区只见到稀稀落落的几个人,随处张贴着“工作室转租”的字样。无疑,金融危机对于手头本就不宽裕艺术家的生存更是雪上加霜,毕竟,在危机之前发家的“先富一代”艺术家只是少数,而更多的人,仍将继续为他们的生计奔波、劳碌。随之遭受打击的理所当然是当代艺术爆发的策源地——艺术区。

    目前北京的艺术区有两件值得关注的事:一是随着各个艺术区艺术节的开展,艺术区引起更动人的关注,受此带动,艺术区的房价成为争议的焦点,依靠征收房租收入的村政府提高房租,艺术家和乡政府之间产生利益冲突,导致艺术家大批撤离。二,艺术区遭受拆迁,北京的周边地区艺术区就有宋庄小堡村、798、索家村、费家村、酒厂、草场地等,但是,除了宋庄、798少数几处是政府承认的外,其他几个都是自发形成的松散机构。虽然展开了声势浩大的“暖冬”计划,但拆迁仍旧是其最终的命运。房租上涨、艺术区拆迁等问题迫使本来就处于困境中的艺术区雪上加霜,寒冬已过,艺术区依旧还在冬眠。

    以此为鉴,各个艺术区都在盘算如何在经济萧条时期继续维系艺术区的生存和发展,面临的挑战和选择是:扩张、转型、拆迁还是消失。面对当前境况,我们在全国范围选择了几位圈内人士,走访他们,以求他们就艺术区发展的看法,共同商讨艺术家区发展的前景。

    现有的发展模式,是当前各种条件下的必然产物,目前,我国艺术园区的发展主要有以下几种模式:

    一,传统模式,坐落在村落中。这样的群落一般是艺术家们自发形成的,形成艺术家村的主要因素是环境和租金等原因,这样的艺术区一般是自生自灭的生存方式。朝阳区被认定为创意文化产业区的只有798艺术区、一号地国际艺术区和酒厂艺术区,而东营、环铁、黑桥、创意正阳、北皋等自发形成的艺术区则不在“认定”范围内。

    二,城市中的废弃工厂改建的艺术区,这是目前存在最多的艺术区,这些地方虽然身处闹市,不仅承受着城市的喧嚣,而且带有城市的印记,比如北京的798,上海莫干山等地。

    三,新建的综合性艺术家区,这样的地方更多被成为产业园区。一般是集艺术、设计、创意为主,甚至包括音乐、话剧等艺术形式,形成“泛艺术”的创意产业园区。然而,这样的园区在国内的发展仍旧处于摸索阶段。

    在现有模式上,艺术区发展遭遇瓶颈,必然寻求发展之道,在目前的形式下,艺术区成为自主发展,商业介入,政府支持,艺术产业化这样的发展模式。

 

    观点一:艺术区只是昙花一现,不会再火

    这种观点主要是针对传统艺术区(艺术家村)而言,这些艺术区从城市到乡村,是自然形成的文化村落,主要是自身自灭的生存状态。在北京,最早崛起的圆明园画家村被政府取缔,文化村落上苑画家村出现画家与村民的利益纠纷,2009年冬,北京多个艺术家区遭遇政府强制拆迁。同样,在上海、重庆、成都、广州等地方,也遭遇同样的问题。另一方面,在地产升值之后,带来的利益冲突,引发了艺术家与产权拥有者之间的矛盾。艺术家们嫌弃管理方太急功近利,同时又不专业,认为他们是不仅是文盲,而且还是艺盲,管理者在政府拨款和租户收费两头得利,管理者嫌弃这些搞艺术的人事太多。

    有人表示,“市场毕竟是有限的,能否容纳突然暴增的新兴艺术区,有待时间的考验。若是供过于求,市场自然会进行重整及筛选,那么有些艺术区只是昙花一现而已,最后一定会被淘汰。”

    就艺术家而言,艺术不是以艺术区为核心,艺术区的繁荣与否,甚至和他们没有直接的关系。艺术区的繁荣和涌现,只是中国当代艺术在发展过程中的一种特殊现象和一段非常时期的产物。

    杨卫:798肯定会消失

    在当代艺术发展近30年的过程中,当代艺术的地位从边缘化到逐渐被认可,艺术区逐渐增多、壮大,但一直都面临着被拆迁的命运。杨卫认为这一问题无法解决,无论是政府还是开发商都是利益为上,在利益面前谁都抵挡不住,社会太利益化了。过去是意识形态的禁锢,社会不理解不支持。现在面临的问题是利益的极大化,在利益面前可以牺牲一切。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社会并没有进步,观念并没有进步,只不过多了一些金钱而已。

    杨卫坦言,按照这些年艺术区发展的情况来看,5-10年之后像798这样的艺术区肯定会消失,会变成商业集散地或闹市,但他认为艺术和艺术家会零星地在别的地方继续展开。这就是艺术的魅力,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然而,一旦这种可能性展开,就会被经济或别的利益集团吞并掉,这也是现代社会背后的冷酷规律。

    观点二:艺术区转型需要政府有效调剂和规范化

    商业社会总很容易把艺术的果实吸收过去,只是在国外这个过程往往是自然发生的,而我们是由政府加速了这个过程。虽然名为画家村,但是这个村庄政府扶持、向产业化方向发展,国际化视野和对国际市场的探寻。

    在最近召开的“两会”上,艺术家马路曾递交了《建议北京市解决艺术家工作空间问题,让北京成为全国艺术创作的中心》的提案,其中写道:希望北京市政府提供廉租艺术工作室,最重要的是指望能够获得政策和法律的保护,让不那么财大气粗的、没那么商业化的艺术家们有一个相对稳定的艺术创作环境,不再被赶来赶去。

  观点三:艺术区向创意产业园区的转变

    新的产业园区一般是结合设计、动漫等元素,结合与艺术相关领域,而艺术则成为产业链中的一环。它有着综合的特性,虽然也是一些有成就的艺术家聚居形成,但是在不断的发展过程中,由于政府力量的介入,吸引外部资本大量的投入,最后成为政府业绩一部分中的文化产业园模式。“画家村”已经不再只是一个“艺术家聚集地”的概念,而是与文化艺术产业、创意产业、城市规划等行为联系在了一起,它逐渐成为被规划、设计、运作并走向市场的经济模式。

    2008年,国家下达了对文化创意园区的支柱,加大文化产业的投入的文件。之后,国内的文化创意园区不断涌现。政府明确提出要将文化创意产业作为未来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之一,随后,政府相继出台了一系列促进政策,对文化创意产业进行重点扶持和发展。文化创意产业作为国家经济新的增长点,展现了良好的发展基础和巨大的发展潜力,成为经济增长的支柱产业。文化创意行业涉及到越来越多的行业。

  观点四:艺术家区沦为商业绘画工厂

    目前国内艺术区的展示都不是基金会式或者有大资本支持的,它要靠做交易流水来维持,所以就不可能做纯艺术实验和学术的活动,这让现在大部分艺术区成为了“大卖场”。

    中国目前的艺术区和艺术市场已经走到了一个十字路口,一方面,更多行业介入到艺术圈,另一方面,艺术水准不断下降,艺术品越来越粗制滥造和成批复制,艺术成为暴利的挣钱工具。这样的发展局势也对艺术市场产生了负面影响,不可避免地影响艺术区的健康成长。


·上一篇文章:范迪安:美术馆应该走亲民路线 不是高大殿堂
·下一篇文章:杭州双年展“会诊”中国画危机 中国画OUT了?


转载请注明转载网址:
http://www.zhshw.com/news/shidian/1059232842A5I31H88DGHB52B8EK8E.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