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少君:我对当代艺术仍抱有诗意的期待

李少君:我对当代艺术仍抱有诗意的期待


来源:网络  文章作者:李少君

    上周,应邀参加成都艺术双年展,我和艺术家邱志杰、学者罗岗等去四川大学做演讲,我说:我对当代艺术仍抱有诗意的期待。我觉得你若真心喜欢一幅画,你就应该愿意把它挂在客厅里,或者每天面对它,欣赏一下,品味一下,爱不释手,百看不厌。而反复的品味,每一次品味总有新的发现。但现在很多画面诡异把人画得像妖魔鬼怪一样的作品,只会使你天天做噩梦。当场,批评家王南溟说我太天真浪漫,另一位年轻的批评家则说我的看法不专业,太传统。虽然在我看来,伟大的艺术从来不是什么专业,画匠才强调这个。而传统能流传至今,恰证明其生命力。但我能理解他们,他们被西方艺术观念绑架了,已经身不由己。他们的意思可能是艺术应该表现所谓残酷的现实和真相。但在我看来,进入现代以来,摆脱神或上帝关于世界的虚幻的完美概念以来,世界之不完美,难道不是人尽皆知的事实吗?人生之缺陷与苦楚,难道不是普遍的常识吗?正因为如此,艺术应该超越滚滚红尘,在更高的角度展现幻想和真善美。这个世界已经如此满目沧夷,我们还需要增加新的不幸吗?再添上新的伤口吗?
    从这个角度出发,我很赞同成都双年展的主题“溪山清远”,认同策展人吕澎的看法:“无论这个世界是如何地复杂和充满问题,我们需要精神上的洗礼,需要重新反省自己的文明,从那些有文明修养的古人思想里寻求可以转换的滋养。日常经验告诉我们:精神的下降状态总是在无可奈何的时候,尽管这种状态有它的理由;可是,我们将如何来安排精神必要的上升?”我理解他的意思是,溪山清远是一个提示和尝试,正因为现实如此不尽如人意,艺术更应该跟现实保持距离,坚持一种超然与超越,给人们提供精神的方向。我们需要寻找回来那些美好的传统,我们需要为世界构建一个新的艺术的美好世界。
    我回到海口后,正好看到王锐的新作《素影无声》,应该说,这就是我心目中的诗意的艺术。看到这幅画,我立刻想起孔子的话:“绘事后素”,这是真正的“素”,但是是有着深刻涵义的“素”,在“素”之上再加“素”,乃是最高的“素”,是艺术的本质。接着我想起韦应物的一句诗“野渡无人舟自横”,但我仔细再看,画中有野渡,却没有“舟”,那为什么我却想到“舟”?可见画家之高妙,因为“舟”在画外,就象此时无声胜有声,王锐是此时无“舟”胜有“舟”,“舟”在每一个观赏者的心目中。古人所说“言外之意”、“画外之意”、“象外之象”、“景外之景”,就是这意思了,不需描绘而人皆领会,这乃是最高境界。最后,我则发现这幅画虽然有“野渡无人舟自横”的意境,骨子里却不是孤寂的,而是淡泊安心,并在这淡泊中延伸着一种清远之意,有着“池塘生春草”的清新空灵与气韵生动。其中动与静的平衡恰到好处。这里面的静不是寂灭,是内里生机盎然。画中万物欣欣然,草木兀自成长,郁郁葱葱,有着荒野的杂乱与生机勃勃,静里有一股生气和活泛;水也是流动的,流动的水也总是灵动的,流向远方的,给人遐想与向往的;还有那条岸边小栈桥,连着林中小路,通向深处,也暗示着人迹和人的活动。所以,整个画面给人的感觉,是充盈着一种自满自足、安然而静而又不乏生动的精神。而这正是参透人生秘密而领悟到的真境地。这就是艺术之高超。
王锐可以说深得古典意境之妙,但他又是充满现代感的,这种现代感主要是通过空间感来表现的,体现了一种视觉的开阔与深邃的巧妙结合。《素影无声》整个画面两边是敞开的,可以向两边无限延展,但中间却深入了进去,而且两边的林子有着似乎在风的吹拂下的动荡感,稍微有些向着里面的方向倾斜;还有就是水中的倒影,水影的荡漾,显得微妙而含蓄。但中间的部分却是凹进去的,再加上树林的茂密,密不漏缝,显得有些深不可测,仿佛里面还深藏着什么,有着无穷的意味……画家将一种视野的开阔感和内涵的深邃感都展现得很充分,这显然是只有现代绘画技巧才能达到的效果。其结构、布局,尤其是其意识,是真正现代的,是现代人在现实基础上构建的真实世界,但又呈现出一个有些虚幻安静的朦胧境界,一个艺术的美的梦幻世界。从这里面,依稀可以看到所谓中国古典艺术的现代转换,中国性现代化努力的向度,这也许是当代艺术可以不断探索下去的新的路径,一种诗意的路径。


·上一篇文章:专家指出岩画研究可借力图像学方法
·下一篇文章:还有90%的城市需要创意(图)


转载请注明转载网址:
http://www.zhshw.com/news/shidian/1110132227427JI34310A6GE0CF9336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