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家的几点书画收藏和投资经验

收藏家的几点书画收藏和投资经验


来源:网络  文章作者:佚名  录入时间:07-11-30 09:07:06

  收藏美术作品,已是很多私人和企业考虑的投资意向。确实,在资金充裕的情况下,收藏些美术作品,装饰在居室、会议室时时揣摩、观赏,既陶冶情操,提升文化品位,又使资金保值、升值,进而促进了文化事业的发展,保护了文化遗产,真是几全其美的善举。

  但大多收藏者缺乏对美学理论、美术史、艺术市场等知识的了解,购买美术作品时,对其价值的考量更多处于盲从和跟风状态,缺少自己的主见。现就一般收藏者在购买美术作品时的心理误区逐一进行分析:

  一、已名垂权威的美术史册,被社会公认的大师的作品。远的不说,现代的张大千、齐白石、徐悲鸿、刘海粟等等大家的作品,肯定具有收藏价值。只要是真迹,保值、增值没有疑义。可问题是价钱已经很高,投资太大,尤其是写意国画,一旦买了赝品会造成巨大损失,这种风险是时时存在的。如果是私人收藏,对年久的中国画的保养也颇有难度,安全问题也不能不考虑。

  二、当今在美术院校、团体、机构、部门职位高者的作品。一般认为,有了一定的社会地位,其作品的艺术价值就一定高。其实,职位只能证明其组织、管理或社交能力。往往这些领导者由于终日繁杂事物缠身,而无暇顾及对艺术的探索和创作。好的运动员不一定能当好教练,好的作家不一定能当好文化部长就是这个道理。所以,按头衔大小来衡量艺术品的价值是幼稚的。有些官员作品的价值很可能随着官衔的消失而消失。当然,有人出于虚荣心,为壮门面而购买这些作品,甚至故意买这些人的赝品则与真正的收藏无关。

  三、被新闻媒体广泛宣传、头衔一大堆的名人作品。在当前市场经济条件下,“酒好不怕巷子深”早已过时,真正的艺术英才,有价值的艺术作品,必须通过新闻媒体广泛宣传,才能被大众广为认知,才能发挥艺术品应有的社会效益。但不得不承认:我们有的艺术批评家“拿了人家的手软”就胡乱吹捧;有的媒体不顾政策、法规刊登隐性广告;艺术品经纪人为旗下作者进行炒作等现象是普遍存在的。有的人简历和名片上国际、国内的会长、委员、顾问、客座教授等唬人的头衔一大堆。如此多的障眼法,真让一般收藏者无所适从。

  四、有创新意识、有个性的作品。艺术贵在创新,齐白石说过的:“似我者亡”就是这个意思。但有些创新是通过一些特殊技巧或故意制作一些符号区别他人,一旦被人识破也就毫无价值了。比如,曾流行一时的油水分离法、撒盐法、揉纸法、拓印法还有什么极少主义等五花八门的主义,都如昙花一现,早已悄无声息。所以,对于有创新意识的充满个性的作品,要鉴别它是刻意做作、靠小技巧、靠御用的理论家故弄玄虚的解说来哗众取宠,还是符合作者的经历、气质自然流露出来的。

  五、逼真、肖似、繁缛、细腻的作品。当地位、名气、小技俩都不足以成为尺度的时候,人们自然会选择技术含量高、制作难度大的作品。但是,那些照着照片或名画“死抠”的油画,那些批量临摹、拷贝、近似流水作业的中国工笔画,还有依仗熟能生巧,内容苍白、题材单一的所谓“葡萄王”、“牡丹王”之类的小写意画,充其量算是手工艺品,决然与艺术无关。有艺术价值的作品应该是技术含量和思想内涵高度统一的。仔细研究一下西方古典写实油画和中国经典的工笔画,您的鉴赏、甄别能力会有很大提高。

  以上列举了这么多收藏者在选购美术作品时的误区,可能会使一些初涉收藏领域者产生困惑和畏惧。其实,只要平时注意学习美术史论,多看画册、展览,先使自己成为一个有艺术修养、热爱艺术的人,本着保护文化、弘扬文化、支持文化事业、扶助艺术家的心态,出于陶冶情操、提高品味的目的而购买的美术作品,十有八九是保值、增值的,而急功近利、投机跟风大多是要吃亏的。

  初涉美术作品投资

|<< << < 1 2 > >> >>|


·上一篇文章:如何欣赏和收藏油画
·下一篇文章:漫谈古书画复制艺术品的收藏价值


转载请注明转载网址:
http://www.zhshw.com/news/shoucang/0711309764952JH3GBKAD80DH9F9D.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