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画收藏,心静才能收获回报

书画收藏,心静才能收获回报


来源:第一财经日报  文章作者:吕宁

  受访专家认为,如今古代书画价格较高,普通藏家可能承受不起;而当代书画则更适合观望;在近现代书画部分,仍有很大的升值空间书画是中国最为古老,也是最为玄妙的收藏门类之一。经历了近十年来艺术品市场的一波涨跌,书画市场更加显得深不可测。面对书画的真假之争,有人视之为投资最大的障碍,有人却当它是收藏的乐趣所在;面对书画的价格涨跌,有人深受其苦,有人却在享受收藏乐趣之余还小赚了一笔。

 

  在这个笔墨山水、花鸟鱼虫创造的一个虚幻的世界里,收藏家看到的是一个修养身心的避风港;而投资者面对的却是一场不好玩的游戏。想要赢得这场游戏,最好先静下心来,遵守这个世界的游戏规则。

  “一纸千金”和“一张废纸”仅一步之遥

  1995年,在杭州的一场书画拍卖会上,发生了一件让媒体广泛关注的事件。一幅张大千的《仿石溪山水图》拍出了110万元人民币的高价。但拍卖刚结束,就爆出此画为赝品的消息,令买方无法接受。于是他拜访了在画上题跋的两位著名鉴定家谢稚柳和徐邦达进行查证,结果出乎意料。

  徐邦达展开画轴一看,便认出画上的题跋是他的真迹,但画本身无论是笔锋还是设色都与真迹相去甚远。原来徐老4年前曾经鉴定过张大千《仿石溪山水图》的真迹,并有题跋。现在这幅赝品上的题跋,正是从那幅真画上“移花接木”拼凑上去的。

  但谢稚柳却认定此画就是张大千的真迹。谢老也记得三四年前,曾有人拿来这幅画请他鉴定,当时画的左下方,在画芯之外已有人做过鉴定评语。如今这幅画,无论是画、印、题款,都明白无误地确定是张大千上世纪40年代的作品。

  徐邦达是吴湖帆的入室高足,被尊称为“国眼”,长期供职于北京故宫博物院。而谢稚柳也是现代著名书画大家和鉴定家,早年还与张大千交往甚密,曾与张大千一起去敦煌搞过研究。这两位大师作出截然相反的结论,使得买卖双方争执不休,而此画究竟是真是假直到今天都没有一个定论。

  与普通的赝品不同,假画在收藏领域始终是个有意思的话题。在大家为张大千这幅画是真是假争红了脖子的时候,有多少人想到,张大千本身也是画假画出身?他仿的石涛,又曾骗过多少鉴定大师的眼睛?“书画有时候就是这么好玩,没有真假,也没意思了。”收藏书画十几年的叶金荣律师感叹道。

  然而对于投资者来说,赝品却是书画领域最大的“顽症”。一百万元的名画和一张废纸之间这一步之遥,曾让多少人捶胸顿足。

  书画鉴定专家宣家鑫说,如今国内拍卖行推出的书画作品中只有百分之五六十是真品。于是,许多买家宁愿花高出拍卖行三四成的价位去画廊买画。“然而有时候画廊保真的程度还不如拍卖行。”上海收藏协会副会长陈克涛说。

  2005年,艺术市场达到高峰的时候,许多新兴买家开始涌入书画市场。他们不懂画,却看中拍卖行价格偏低,纷纷抱着捡漏的心态前去买画。“其实买家应该记住一条真理,就是好货不便宜,”宣家鑫说,“一场拍卖会上百个买家,好的拍品往往会引来激烈的竞争,最后价格反而很高。真正能够捡漏的概率只有10%,而且首先是那些有实力又有眼力的藏家能够买到。”

  陈克涛收藏书画20年,买高价的作品仍然会找几位专家朋友帮他“长眼”。有一次,他在一家拍卖会上,看中一幅张大壮的《牡丹图》。他当时觉得这幅画色彩清淡、画风儒雅,很符合张大壮的风格,而价格仅一千元人民币,略低于当时的行情。于是他没来得及征询朋友的意见,就把画买了下来。但当他将此画拿出来与朋友一起欣赏时,朋友却发现其落款上有问题。

  因此陈克涛建议买家购画,至少要请两位在书画鉴赏领域有一定声望和地位的

|<< << < 1 2 3 > >> >>|


·上一篇文章:漆画易打理可保存千年 具有被挖掘优势(图)
·下一篇文章:“书画名家”泡沫化性质显著 收藏谨防“陷阱”


转载请注明转载网址:
http://www.zhshw.com/news/shoucang/08615101950FAJB3A2KE7I17A37C2EA.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