处于起步阶段 艺术基金:躁动不安下的困境

处于起步阶段 艺术基金:躁动不安下的困境


来源:上海证券报  文章作者:朱国栋 杨琳

    艺术市场迎来牛市,艺术基金浮出水面。

    中国艺术基金的现状到底如何?

    艺术基金的发展还面临哪些现实困难?

    艺术基金和股票基金收益率相比如何?

    艺术品散户投资者是否也会变成艺术品基民?

    艺术基金的壮大能否推动艺术市场牛市往更高方向突破?

    刘乾生个子不高、操着一口带着浓重浙中口音的普通话,很少有人会想到,这位来自浙江金华、貌不惊人的中年男子,他的公司正在运作着一个草根式收藏品投资的准私募基金。之所以称其为“草根式”,是因为这个基金运作极不规范,投资者都是刘乾生的亲戚朋友,资金委托给刘乾生的公司。刘乾生则组织一个团队,在全国各地收集古家具,等到价格处于高位时陆续抛出获利。刘乾生1995年就开始运作古家具收藏生意,到了2000年,开始以准基金的模式运作。7年前募集的第一批资金,截至2007年11月的回报率约为2200%。

    事实上,尽管刘乾生运作的艺术收藏品投资基金极为草根并且很不规范,但他却符合艺术基金的概念:通过投资者来获得资金,然后在一定的时候出售艺术作品,获得一定的收益后回报给投资者。

    21世纪初起来,随着中国艺术收藏品市场的火爆,艺术基金开始浮出水面。今年6月18日,民生银行高调推出非凡理财系列,其中包括“艺术品投资计划”1号产品,该产品的运作就是艺术基金的标准模式。民生银行因此成为中国第一家被银监会批准进入艺术品基金领域的银行机构。事实上,早在民生银行推出“艺术品投资计划”之前,国内就有不少艺术品投资基金或准基金在运作,但绝大多数属私募基金。尽管无论是金融界和艺术界都普遍看好艺术基金的前景,但仍有不少专家和市场人士认为,中国的艺术品私募基金只是处于起步阶段,发展过程中将遇到不少障碍。

 

 

   艺术基金浮出水面

    作为中国第一个从银监会获准成立的“艺术基金”,民生银行“艺术品投资计划”1号产品(以下简称“1号产品”)的一举一动都受到了业界的广泛关注。

    11月18日,民生银行作为中国当代知名艺术家方力钧上海个展开幕式新闻发布会上,该行品牌管理部总经理何炬星介绍了民生银行介入艺术品投资与收藏,将分五步走。(本报已作报道)

    事实上,根据本报记者了解,早在民生银行开始创设1号产品之前,就有不少非金融机构管理的带有艺术基金性质在运作。

    圈内有人认为,上海华氏文化董事长华雨舟,是中国艺术品收藏圈内最早的操盘手之一,并且操盘业绩不菲。3年前,华氏公司就接受了一家香港私人艺术基金的委托,为该基金操盘,进行艺术品收藏和投资,每年运作2000万至1亿的资金。经过该基金1年多的考察后,华氏公司取得了对方的完全信任,从而获得了操盘机会。

    另外,两年前华氏同时也成为中国艺术基金会的操盘人,该基金是有国家性质的非营利性基金,从2006年开始将部分资金(每年在3000万-5000万之间)交给华氏公司进行收藏操盘,目的就是将中国真正优秀的油画作品保留在自己的国家。

    很显然,香港那家私人艺术基金更注重投资回报,华氏公司对该基金作出收益承诺,即每年15%的价值增长。华氏公司每年提交工作评估报告,香港的那家艺术基金让专业的机构或媒体对该评估报告进行评估。

    华氏公司之所以能成为中国最早一批艺术基金的操盘人,华雨舟认为就在于他们对艺术的理解和对民族文化艺术的热爱。他告诉记者,“无论是中国艺术基金会,还是香港这家私人艺术基金的项目,我们的收藏路线都是在研究中国艺术发展历程的基础上去收藏,品种全部是中国油画。除了看好这块市场之外,一是我们认为中国油画可以将中国的民族文化精华高度概括和整合,二是将优秀艺术家的作品保留在自己的国家,也是对中国当前美术馆工作中的空缺的弥补”。

    也有机构试图推出在操作上十分规范并符合监管规范的艺术基金。周岳平是杭州书画经营有限公司董事长,还是杭州三达文化投资策划有限公司掌舵人,周岳平旗下已有一款名为“三达艺术品投资”的理财产品。他正在筹划和机构与信托公司合作,通过发信托的方式,推出一款私募艺术基金,目前该项目已在酝酿之中。

|<< << < 1 2 3 4 > >> >>|


·上一篇文章:中国当代艺术紧锁买家目光
·下一篇文章:精品流拍引发思考 艺术品拍卖市场有待成熟


转载请注明转载网址:
http://www.zhshw.com/news/shsc/07121510822DK7GF7944JECJE0AJD6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