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谁祸乱岭南书画市场?收藏应抵制媚俗画作

是谁祸乱岭南书画市场?收藏应抵制媚俗画作


来源:广州日报  文章作者:吴聿立

 

 天长地阔 尚涛

    摇动的树 范勃

仕女 黄一瀚

   本报“博雅”报道的《大写意以简驭繁有文化 收藏家舍神取形蒙查查》一文面世后,广东省美协副主席方土的一句“接下来,岭南的画家又开始讨好市场了,有人说关山月就没带好头,我赞同”在岭南美术界引起了轩然大波,正反双方各执一词,争论得不可开交。说实在话,这个争论对岭南书画市场来说没有任何现实意义,而有意义的也是人们最想知道的则是:到底是谁祸乱了广东的书画市场?

    俗话说:当局者迷,旁观者清。针对这个问题,本报记者近日采访了文化部文化市场研究所研究员、北京大学历史文化资源研究所研究员、文化部艺术品评估委员会委员、中国画廊联盟执行理事长西沐,他的见解或许能给岭南书画市场带来新的思考。

  艺术革命精神或成媚俗注解

    记者:作为资深批评家,您曾系统地研究过岭南美术史,也对当下的艺术创作非常了解,那么从“二高一陈”至今,就艺术本体和文化内涵而言,您认为岭南的美术创作有哪些值得探讨的地方?

    西沐:在中国美术史研究中,没有人会怀疑岭南画派在中国近现代美术史上的重要地位,特别是高剑父提出的“我们提倡艺术革命,是为艺术创造新生命”的极具艺术革命精神的论点,这对当时及以后中国画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留下了一笔极其宝贵的精神财富。

    然而,岭南画派从开始就遗留下了重视技术与视觉表现,忽视文化精神追求、阻隔文化内核进化发展内在需求的后遗症。特别是随着时代的变迁发展、思想观念的解放、社会结构的进化与文化语境的变化,岭南画派像中国画的发展一样,面临着机遇与极大的困惑与挑战:形式与技巧的嫁接如何统一在中国文化发展的大背景下,也就是说对艺术语言更新转换的动力是来自革新的热情还是文化的自觉;面对新的成长背景与知识结构,对理解与表达的多向度的需求,依靠什么去整合这种勃然而起的活力与创造——是技术与形式的完善与翻新还是文化精神的感召……

    让我们感到忧虑的是:商业文化的巨大推动力,已让岭南画派在都市化中更多地迈向了世俗化的路子,而且影响着当今岭南画坛,当年艺术革命的精神,也有可能成为一种媚俗的注解。我们可以不对“二高一陈”的至伟功绩说三道四,可岭南画派的接薪者究竟做了些什么?从具有很高社会地位的关山月到当代的“当红花旦”,如果我们去盘点,可能会一无所获,这值得人们去思考。

  收藏家应坚决抵制媚俗画作

    记者:您说的这条所谓“世俗化的路子”直接影响着收藏家的审美观,这让一些文化含量和艺术含量较高的大写意作品在岭南的书画市场中屡遭“滑铁卢”,异常尴尬。这个问题应如何解决?

    西沐:文化精神的缺失常使我们难以面对艺术应有的标准,从造型、写实到写真的坠落竟成为中国画的一种时尚。这个问题的解决有赖于两个方面的努力:首先是艺术家要强化作品的艺术及文化含量,不断在艺术探索中寻找我们的价值增长点,而不能走功利化的审美之路;其次就是藏家要强化研究能力与评价能力,坚决抵制与抨击媚俗而又品位低下的作品。当艺术成为一种生存的手段时,审美的追求就可能是满足感官的一种方式,这在当下的确是一个问题。

    记者:宽松的创作环境带来了文艺事业的繁荣,美术界也“百家争鸣”起来,而面对那些良莠不齐、鱼龙混杂的画作,藏家感到无计可施。这就牵涉到艺术评判的标准问题,您认为这个标准是什么?

    西沐:我最近一直都在提艺术市场批评这个概念。艺术需要批评,市场更需要批评。当前艺术市场缺的是公平与买卖双方信息对称的市场交易环境,缺艺术市场投资所应有的退出机制,缺市场运作的有效秩序,缺艺术市场的标准判断及艺术家的责任感与面向市场的精品意识。在这种状况下,关于批判的标准问题,应包括文化价值的标准、学术评价标准、鉴赏评价标准、市场价值评价标准和市场运作评价标准等几个方面。如要具体到一件艺术品是否值得收藏,就应重点考虑该艺术品的四种价值:一是艺术价值;二是市场价值;三是文化价值;四是历史价值。

  岭南多数画廊尚处倒画阶段

    记者:作为文化部文化市场研究所的研究员、文化部艺术品评估委员会委员,您是最早系统研究中国艺术市场的专家,又如何评价岭南地区艺术市场的现状?

    西沐:我们曾对岭南的美术市场做过系统的研究,感觉岭南地区的经济发展与艺术市场发展非常不对称,艺术市场更多的是一些点市场,远未形成规模化的运作,最突出的表现就是:作为艺术市场主体的画廊发展很不平衡,且大多实力较弱,运作手段单一,处在倒画阶段,可持续的自我发展能力较低。特别是今年,销售出现了大面积滑坡,画廊的生存状况堪忧;拍卖市场发展滞后,在全国具有重要影响力的拍卖机构少之又少,且人才缺乏,研究能力长期未能形成,拍卖对艺术市场所应有的发酵作用未能发挥,公众关注及参与度,包括媒介传播力度不高,区域市场及信息的开放力度不够;艺术市场的标准缺乏及不规范操作使旧资金在市场困难时动摇,新资金无法进入,市场规模长期以来不能拓展。

    近两年来,不少作品的销售及价格出现下滑,藏家高价位吸纳的作品价格迅速缩水,藏品的流动性进一步变差,增加了市场观望与失望的情绪。可以说,艺术市场的非理性徘徊,使艺术市场的发展有了更多的变数。

    记者:北京艺术市场的运作较为成熟,您认为其哪些经验可供岭南借鉴?

    西沐:从总的方面来看,北京艺术市场虽然还存在很多问题,但相比较而言,还是在一步步走向成熟。如果非要说值得广东借鉴的地方,主要有以下几方面:更新观念与转变思想,重要的是关注与重视,并能以资本化、金融化的视角去认识艺术市场;逐步建立艺术市场金融服务体系;花大力气强化艺术市场、体系的建设;风险意识需培育,政策体系的配套要完善。

  栏主点评

    岭南画价不敌江浙

    追溯历史情有可原

    西沐先生驻足北京,以广阔的视野对岭南的美术市场进行了中肯评判,发人深省。当然,广东的书画市场不敌全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北京是无可非议的,可与江浙地区相比,二者虽均为中国经济发达省份,彼此间的经济实力包括民间经济实力在伯仲之间,但在书画市场尤其是在当代中国画的市场交易价格上,江浙一带艺术家的作品价格往往比艺术功力相当的广东艺术家的作品价格高出许多倍——这种不争事实近十几年来一直存在。个中原因,分析起来着实耐人寻味。

    书画市场的培育需要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藏家逐渐成熟,市场运作程序日益规范,良好的文化氛围与消费观念也渐趋形成。从这一意义上讲,岭南地区的书画市场与江浙地区的书画市场简直不可同日而语。江浙地区不仅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更有着悠久的市场历史,扎实的市场基础。不用追得太古,单就明清而言,骚客文人云集的江浙地区就已卖画买画蔚然成风,这也让诸多孤傲清高的文人有了赖以生存的空间。先说“吴门四家”(沈周、文征明、唐伯虎和仇英)之一的唐寅吧,这位率性而为的风流才子放荡不羁地写下了“闲来写就青山卖,不使人间造孽钱”,毅然决然地弃绝科举,到苏州阊门外桃花庵建了个“小别墅”,经营起书画来,“小资”日子过得有滋有味,馋得不少文人雅士直流口水。

    再说众所周知的“扬州八怪”之一的郑板桥。老郑是有骨气的文人典范,更是位廉吏清官,真正做到了“执政为民,两袖清风”。最后,郑板桥用一头毛驴驮着两大夹板书籍和一件乐器离开潍县,惹得百姓倾城挥泪相送。老郑挥毫写下了“难得糊涂”四个大字,影响深远,但他“走市场”时一点儿都不糊涂,而且还有一套:郑板桥在一幅画中题书画润格为:“大幅六两,半幅四两、小幅二两,条幅对联一两。扇子斗方五钱,凡送礼物食物,总不如白银为妙,公之所送,未必弟之所好也。送现银则心中喜乐,书画皆佳,礼物既属纠缠,赊欠尤为赖账。年老神倦,亦不能赔诸群子作无益语言也。”这幅书画润格说白了就是:我老郑只喜欢银子,而且要现钱,不赊账,对古董、田黄印章(那时候田黄或许还不太值钱)等概不感兴趣,也甭给我讲什么人情。别看当下有些画家“督察官”似的在拍卖会场里转悠,监护着自己的拍卖价,或时不时往画廊打个电话,要求提升画价,但如要达到郑板桥这种境界,恐怕修炼数十年也未必能如愿,因为民以食为天,在当时那么好的市场环境里,如老郑没有那几刷子,我猜他也未必能真像陶渊明那样“不为五斗米折腰”。

    调侃归调侃,我们由此不难看出江浙一带有着较为久远的书画买卖传统,而这个传统发展到今天就越发“传统”起来了。与江浙地区相比,岭南地区真正意义上的书画市场也就是十几年的历史,从藏家、画家、运作程序、消费观念到文化氛围都无法与之媲美,所以画家价格有差距是理所当然的事儿。 (吴聿立)

  简介

    西沐,毕业于西安交通大学,硕士研究生导师,现任文化部文化市场研究所研究员,北京大学历史文化资源研究所研究员、学术委员会委员,文化部艺术品评估委员会委员、副秘书长,中国画廊联盟执行理事长、秘书长,中国科学院科学文化传播中心研究员,《鉴宝》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等,出版专著十余部,主持进行了数项大型课题研究。


·上一篇文章:一夜暴富神话变化 中国当代艺术面临变局
·下一篇文章:拍卖公司“越俎代庖” 中国画廊业仅有1/3盈利


转载请注明转载网址:
http://www.zhshw.com/news/shsc/08910105235D93GEK65244GKB97GIB.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