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品超市能否突出重围

艺术品超市能否突出重围


来源:中国文化报  文章作者:蔡 萌

  不久前,成都艺术超市开幕,吸引了6家本土艺术机构进驻,再次将“艺术超市”的概念引入人们的视野。自2009年起,艺术超市这一主打平价艺术品的营销模式如雨后春笋在国内各大城市冒出,比较有代表性的是深圳365艺术生活超市、上海证大艺术超超市、成都西村艺术空间等,他们借用自身的平台优势,试图探索、开拓中低端艺术市场。然而不到两年时间里,艺术超市的发展不尽人意。

  据了解,目前,西村艺术空间的经营状况并不乐观,更多地在进行一些画展、摄影展、雕塑展、行为艺术展等展览。而早在成立之初就放言要“在2010年上半年进军北京798艺术区”的证大艺术超超市至今也未能实现这一“壮志”。至于365艺术生活超市,用其经营者黄泷的话说,超市零售额一直“不咋地”,目前主要靠接企业的订单,零售的部分已基本停止运营。作为一种新型模式,艺术超市能否突出重围、形成良性产业链?艺术超市还能实现让艺术走进千家万户的美丽愿望吗?

  艺术超市之困

  艺术超市,简单地说,就是专门销售艺术作品的大众化的经营场所,比起画廊、拍卖、博览会等传统艺术品经营场所来说,它流程就像在超市购物一样简单,价格也非常平易近人。一般来说,艺术超市中,80%的艺术品定价在10元到5000元,20%的艺术品定价在5000元到5万元。艺术超市致力于开拓中低端平价艺术市场,它将市场性和艺术性融合起来,使艺术品不再“高不可攀”,也拉近了艺术与普通大众的关系。

  然而现实与理想间的距离总是那么遥远,国内艺术超市面临着一些共同的问题,首当其冲的就是租金问题。上海证大艺术超超市的总经理朱敬一曾坦言,房租是整个超市支出中最为“大头”的一块,证大艺术超超市拥有3000平方米的经营场地,房租给超市盈利带来的压力自然不小。同样的问题也困扰着黄泷,他表示,“365艺术超市零售不佳很大的一个原因是店面并没有临街,但即便如此,超大规模的经营场地产生的租金也是极为庞大的。”

  但艺术超市所面临的最重要的问题还在于“人”——艺术消费人群的缺失使艺术超市举步维艰。“消费者缺乏基本的消费意识,因为他们之前接触的多是传统作品,对于新兴艺术,特别是比较活泼新鲜的当代艺术及其价格存在心理落差,消费者认为花几千元买一幅画回去挂在墙上还不如买一组沙发。不过,现在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画作除了可以装饰家居还可以保值增值。转变他们的观念需要时间,让他们付诸消费行动更需要时间。现阶段虽然艺术品市场已经开启,但其活跃度、民众参与度还远远不够,市场和学术还没有有效结合。”朱敬一表示。

  “近年来,国内艺术市场的升温、天价作品的诞生,凝聚了众人关注的目光,艺术超市的概念由此应运而生。但这个概念兴起得过快了,而真正的受众群体还没有培养起来。”策展人季澎认为。“在西方,买得起的艺术市场早已非常成熟了。比如英国,早在1999年,廉价艺术品博览会就在伦敦诞生了,至今,伦敦的廉价艺术品博览会已扩至120家画廊参展。而类似苏富比、佳士得的高端拍卖,不过是社会财富阶层顶端的人群在玩,中产阶层并未参与。”他认为,尽管艺术品超市是让艺术品“大众化”“飞入寻常百姓家”,但这种形式必须面对的现实是,艺术消费的习惯在国内还没有大众化。“国内大部分人对艺术作品的认知还仅停留在感兴趣的阶段,在这个阶段,我们最需要做的就是为人们普及相关的艺术知识,加深人们对于艺术的理解,一点点培养起人们的消费习惯。当然,这需要耐心,受众群艺术消费习惯的培养任重而道远。”

|<< << < 1 2 > >> >>|


·上一篇文章:九成艺术品裸奔 8亿多蛋糕无人敢吃
·下一篇文章:书画投资:泡沫正在堆积


转载请注明转载网址:
http://www.zhshw.com/news/shsc/1181905644JE5I5JB9IK80JFC7DC5J.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