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鉴定显示广州市民收藏品九成为赝品(图)

专业鉴定显示广州市民收藏品九成为赝品(图)


来源:信息时报  文章作者:佚名

专业鉴定显示广州市民收藏品九成为赝品(图)

专家鉴定发现,这件被称为“家传”的“明宣德花盆”竟然是用化学腐蚀法制作的赝品。何雪峰 摄

  专家广州为收藏者鉴定收藏品真伪 市民收藏品九成是赝品

  时报讯 (记者 何雪峰) 不看不知道,一看吓一跳,花了10多万元从市场淘来的元明时代的古董竟然是赝品。昨日,北京故宫博物院、中国文物学会鉴定委员会的专家在广州古今通宝收藏品展览交易中心为收藏者鉴定收藏品真伪,结果发现,绝大多数市民拿来的古董都是赝品,为真品者只有几件。文物鉴定专家提醒收藏爱好者,收藏不应该抱着“捡漏”的侥幸心理,要多学习,多参观博物馆,看真品,才能规避这种投资风险。

  家传珍宝多是仿制品

  昨日,位于广州区庄的古今通宝收藏品展览交易中心挤满了来自各地的收藏爱好者,大多数手里都拎着一个或者几个盒子,排队耐心等待专家鉴定,希望自己收藏的珍宝能够得到专家的证实。

  中午12点多,一位拎着两个大箱子的男子,小心翼翼地将箱子打开,捧出一个“明宣德花盆”,让古瓷器专家、北京故宫博物院研究员叶佩兰鉴定,1分钟后,他听到了最不想听到的结果:“这个是仿制品,时间不超过20年。”专家告诉他,这是用化学腐蚀的方法仿制出来的,收藏价值不大。该男子不死心,又从另外一个箱子捧出一个“唐三彩马”,这头马栩栩如生,但是专家鉴定之后还是告诉他,这又是一件赝品,不过这个赝品仿制得非常精致,从调色以及神态方面都不错,艺术价值还不错,但不是古董。事后,这位男子向记者表示,这两件宝物都是家传的。

  另外一位老收藏者拿的古铜鹿,也被专家鉴定出来是赝品。还有一家来自广州的5个人,提着8件“古瓷”前来鉴定,最后专家认定无一真品,一家人低头而去。

  但昨天也有例外,一位收藏者有两件南宋仿龙泉大瓷碗,是真品,连鉴定的专家都说罕见,无法当场估价,而两件明万历五彩小瓷碗,估价每件40万多元。

  “捡漏”心理容易吃亏

  据悉,当天上午,来自故宫博物院、中国文物学会鉴定委员会的3位专家在古今通宝收藏品展览交易中心共鉴定了70多件“古董”,发现九成以上是赝品。当天鉴定的50件古瓷器中,只有5件是真品,而9件古铜器中,只有一个明代小方瓶是真品,玉器真品多一些,10多件中有两三件是真品。

  中国文物学会鉴定委员会委员贾文忠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在鉴定过程中,他发现,很多“古董”是收藏者花了5万~6万元,甚至15万元买来的,但鉴定结果却是赝品,真实价值只在1000~3000元之间,有些可能有些艺术价值,但离收藏时的预期很远,导致投资出现巨大的损失,以青铜器为例,目前只有铜钱、铜镜、佛像等可以交易,很多青铜器古董交易是非法的,而且现在仿制的技术非常高,不要轻易投入。

  他提醒,在收藏市场,现在已经是“买的不如卖的精”,“捡漏”的时代早就过去了,收藏者不要抱着“捡漏”的心理,对一些自称“祖传”的古董盲信;另外,也不能按图索骥,按照书本上的描述来收藏古董,因为根据书上的描述,并不能完全识别真假,最重要的多学习,多参观博物馆,多接触一些真品。

  专家提醒,现在不少民间收藏者没有任何专业知识就进入收藏品投资,往往要蒙受不必要的损失。而真正懂得收藏的人,手里的真品又不会轻易出手,反而用一些仿制品、赝品来蒙人。广东收藏者收藏热情高、有资本,但是专业知识不够,往往成为这些人的目标。所以,建议广东的收藏者多学习相关知识,最好接受专家培训,然后才进入淘宝行列。另外,购宝最好通过拍卖现场拍购,或进入正规的文物商场购买,收藏品应该经过专家鉴定。


·上一篇文章:2005年秋季近现代书画投资热点分析
·下一篇文章:清代宫廷洋画师郎世宁画作身价40载涨千倍


转载请注明转载网址:
http://www.zhshw.com/news/touzi/07211615270AB45DG02463EJJ2ICA.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