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投资风险 艺术品市场与股票市场不可混为一谈

论投资风险 艺术品市场与股票市场不可混为一谈


来源:美术报  文章作者:高鸿

    近期,有某企业收藏机构的掌门人鉴于“很多人总想把艺术品市场当成股票来炒作,这个一定会失败的。真正的收藏家一定是喜欢才会购买,不完全是投资,完全把艺术当投资的人是投机”的现象,提醒人们“不要把艺术品市场当作股票来炒作”,理由是:从去年到今年,市场显示好的、来源翔实的作品价格还在持续走高。我们可以看到吴冠中、潘天寿、李可染等艺术家的作品在金融危机中依然翻倍上涨,这至少证明起码市场有一部分是健康的,而另外一部分虚高的市场即使没有金融危机,它也会倒下,金融危机只是个理由,其实如果没有金融危机,艺术品该倒的还倒,该涨的还涨。

 

    诚然,提出“不要把艺术品市场当作股票来炒作”的说法,是无可厚非的。但是,艺市与股市虽有一个共同的属性,以投资作为手段来求得回报,但金融股市不可能会有“在金融危机中依然翻倍上涨”的“吴冠中、潘天寿、李可染等艺术家”的“个股”。因为画家作品的价值定位是画家的历史地位所决定的,而且还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越发显示其无限的升值空间。

    而中国上市公司的跌涨起伏,即便不是在金融危机的格局里,很大程度上会因政局因素以及全球资本市场的起伏而引发不可预测的风险,甚至倒闭下市。

    可以这样说,任何上市公司都不可能成为经过历史淘汰而形成的稳固的历史价值、学术价值、艺术价值的书画家作品。如果某几家上市公司的股指始终如同吴冠中、潘天寿、李可染等艺术家的作品,股市就不会有“股市有风险,入市须谨慎”的警示了。

    对以吴冠中、傅抱石、李可染等“坚挺个股”,自2007年至2008年的金融危机时期也并不是只涨不跌的。

    2008年秋拍,吴冠中的《长江万里图》(横5.3米,纵35.5厘米)以接近高出估价800万港元2倍的1578万港元成交,虽然成为目前吴冠中的中国画作品拍卖的第三高价。但较之2007年5月31日在北京保利以 4070万元拍出的吴冠中(1981年作)的《交河故城》(横102厘米,纵111厘米),无论在尺寸上,还是在艺术水平上,这件巨制力作的价位比之《交河故城》都显得极为寒碜。

    近几年在拍场上不断演绎千万元乃至数千万元“神话”的傅抱石作品,在2008年秋拍中,他的《水阁围棋》也只是以254万港元成交。2008年11月10日在内地大牌拍卖公司中国嘉德秋季拍卖会上,傅抱石1946年作的《渊明沽酒》成交价161.28万元、1964年作的《双瀑图》成交价196万元、1960年作的《松阁观瀑图》成交价224万元、1943年作的《东坡诗意图》成交价358.4万元、1946年作的《溪上清话图》成交价548.8万元。而在2007年北京匡时秋拍时,傅抱石的《东山丝竹》、《听瀑图》分别以2240万元、1624万元成交;2007年6月7日,在浙江皓翰夏季书画艺术品拍卖会上,傅抱石的《青枫欲赤》以1100万元成交;2007年11月9日,在北京永乐秋拍时,傅抱石1945年作《兰亭修禊图》以2016万元成交。面对傅抱石昔日1050165元∕平方尺的最高价位,眼下最高成交价548.8万元的《溪上清话图》值得圈点吗?

    2008年秋拍,李可染的两件作品《白毛女》和《孺子牛图》皆以201.6万元拍出,这价格可能也是属于“羞于言表”的范畴,因为在2007年,李可染1982年作的《千岩万壑》(镜心)在中贸圣佳以900多万元成交。2007年10月6日,在香港苏富比,李可染1964年作的《娄山关词意》(镜心)以1163.3万元成交;其中尤以2007年5月28日在香港佳士得举行的中国近代画拍卖会上,李可染的《万山红遍》以逾3500万港元的高价成交最为辉煌,打破了李可染作品最高成交价的世界

|<< << < 1 2 > >> >>|


·上一篇文章:永不褪色的画 中国漆画未来或将掀起投资收藏热
·下一篇文章:当代艺术品已“洗牌”成宿命 一路价狂跌到四成


转载请注明转载网址:
http://www.zhshw.com/news/touzi/091124195249AIF74GD17AIG4485EJF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