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创金碧山水 何海霞:为张大千代笔的大师

独创金碧山水 何海霞:为张大千代笔的大师


来源:广州日报  文章作者:赵琳琳  录入时间:08-09-23 11:35:49

    山水画大师何海霞百年诞辰画展于中国美术馆举行

    145件作品勾勒其70年创作经历


何海霞先生作品

    由文化部、中国文联等主办的“看山还看祖国山——纪念中国画艺术大师何海霞先生诞辰一百周年画展”日前在中国美术馆展出。据悉,本次画展系统地展示了何海霞从上世纪20年代到90年代的145件中国画及写生作品,比较完整地展出了何海霞的艺术特色和创作经历。


何海霞先生作品


何海霞先生作品

    独创金碧山水

    体现庙堂文化

    何海霞生于1908年,他自幼学习书画,10岁就进入琉璃厂做艺徒。16岁,何海霞作为“神童”和“可造者”入选中国画学研究会,成为当时画坛领袖周肇祥、金城的徒弟。1935年,他进入“大风堂”拜张大千为师,可谓师法传统,师法大师,打下了扎实的绘画根基,成为上世纪30到40年代,京城的名画家之一。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何海霞便已和石鲁、赵望云被并称为长安三杰,开创了近现代绘画史上最有影响力和最具有地域特色的“长安画派”,他们一边关注生活,一边专注于艺术创作,使其艺术思想得到了巨大的提升。

    上世纪80年代后,何海霞集传统中国山水画之大成,融南韵北骨于腕底。吸收西方的创作方法,创造了大青绿山水和金碧山水,灿烂辉煌又不失中国艺术精神。

    此外,何海霞的作品题材广泛,“文革”结束后,北京许多大饭店都邀请何海霞前去创作巨幅作品用以收藏或悬挂,何海霞曾给人民大会堂、京西宾馆等不少宾馆创作了巨幅作品。后来,何海霞进入新成立的中国画研究院工作。上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何海霞创作了金碧山水系列,体现了祖国繁荣昌盛的气象,他的画作也被称为“庙堂文化”的一个体现。

  一幅《饷鸟图》

    结缘张大千

    清光绪年间,何海霞出生于北京一个满族家庭,他的父亲叫何子元,依靠写字养家糊口。何海霞幼年时期就随父亲学习书法,后来进入私塾接受启蒙教育,学习“四书五经”等古文学,后来进入北京太仆寺街第二小学读书。早年,何海霞就曾跟随北京画家韩公典学习国画,临习唐、宋、元、明、清等各个朝代的古画,还同时学习画作装裱和鉴赏等技艺。后来入选当时在民国期间最有影响力的艺术机构中国画研究会。

    1931年,何海霞和当时京城有名的京剧世家叶氏家族联姻,娶了叶家小姐叶玉珍为妻,夫妻二人时常得到叶家的资助。

    何海霞和张大千的结缘要从一幅画说起,1931年,何海霞创作了《饷鸟图》,这幅作品参加了中国画学研究会第九次成绩展览,并被张大千大为欣赏。后来,何海霞就干脆拜张大千为师,跟他学画。这成为了何海霞艺术道路上的一个重要转折点。

    此后,何海霞和张善子、张大千等人在天津永安饭店举行了8人联展,轰动塘沽,《齐白石、张大千、于非厂、何海霞四人联展》也在吉林长春举行。1936年,何海霞跟随老师张大千前往山东益都采风。后在北京中山公园的水榭稷园举办了《赈济西郊赤贫于非厂、张大千画展》,何海霞有两幅山水画展出,此外,他还和同门合作了《太白观瀑》、《东坡行吟》、《和靖爱海》、《渊明赏菊》等参展,作品均被收藏,所得款项全部捐赠济贫。

    1937年,何海霞跟随张大千住在颐和园,这期间,何海霞突破了界画用尺子画线的绳规,凭借着扎实的功底直接作画,使得画面更加灵动和洒脱。后来,张大千前往上海,何海霞和张大千于是分别,从此天各一方,有8年未再见面。

|<< << < 1 2 > >> >>|


·上一篇文章:艺术老顽童黄永玉与“猫头鹰事件”始末
·下一篇文章:张大千题词记趣闻


转载请注明转载网址:
http://www.zhshw.com/news/mingren/08923113549IGI21A22J9129CFD7CGH.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