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与不打?书画市场之假

打与不打?书画市场之假


来源:《中国书画》杂志  文章作者:佚名

    ◇ 贾方舟:美术批评家
 
    ◇ 梁  江:中国艺术研究院美研所所长、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 于学文:世纪发展集团董事长、收藏家
  
    ◇ 薛永年:中央美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 刘大为: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解放军艺术学院美术系主任、教授 

    ◇ 郎绍君:中国艺术研究院美研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 沈  鹏:中国书法家协会名誉主席 

    ◇ 方力钧:艺术家 ◇ 董国强:北京匡时国际拍卖有限公司总经理  

    ◇ 张公者:《中国书画》杂志副主编 

    ◇ 孙  欣:《中国书画》杂志见习编辑  

    时  间:2007年7月25日 

    地  点:中国书画杂志社   

    孙欣:书画作伪由来已久,古往今来涉及书画作伪的因素复杂难解。利益驱动使得书画市场真假难辨,主观臆断式的鉴定与考证,知名书画家对待“少作”处理方式不同,凡此种种,致使美术史上残留诸多悬而未决的判断。立足当下的书画市场,这种现象不仅没有得到缓解,反而愈演愈烈。责任感使我们不得不再次思考“当今书画走向何方”、“如何面对艺术品的价值”、“如何规范艺术市场”等问题。这次我们有幸请到诸位专家、学者共同探讨这个问题,希冀能从多个层面来思考和解析艺术市场的书画作伪问题,以引起各界的普遍关注和重视,共同维护艺术市场的正常运转和艺术品应有的价值。

  假画必打 

    贾方舟:在我看来,关于“假画”的问题,不存在“打与不打”的问题,而是如何制定相关法律,更有效地制止和打击的问题。 

    当然,从客观上说,商品世界就是一个有真有假的世界。在一个以追逐利润为目标的商业时代,像盗版造假这样成本底、利润高的事,是那些缺少商业道德的人必然要钻的空子。名人书画当然更有可能产生暴利,成全那些整天想做一夜暴富者的“美梦”。 

    从某种意义上说,名牌、名家都带有商业神话的性质。如果不是名牌、名家创造出让人望洋兴叹的天价,也就不会刺激那些造假者的利欲熏心。从这个意义上说,假画和冒牌商品、假名牌属于同一性质,都是滋生在商业社会上的毒瘤。但这种冒牌商品所以能够不断繁衍,久盛不衰,就是因为它满足了消费者的一种需求:以低价获得高品质商品的消费。如果以低价可以获得与高价类似的消费需求,又何乐而不为呢? 

    但“假画”不同,试图乱真的假画实际上是一种欺诈行为。因为它试图通过与真迹同等或相近的价格出手。买一张赝品不像买一张盗版碟,它会让买者陷入一种骗局,产生一种上当受骗的感觉。因此,它对消费者所造成的经济的和心理的损害很大。当然从另一个角度说,对藏家而言,交点“学费”也不是坏事,它可以锻炼你的眼力。甚至可以说,上当愈多,愈可以练就一双火眼金睛。但谁也不会因为苦难可以磨练一个人的意志而去寻找苦难,那都是不得已的事。 

    所以,对于“假画”,不可以挂出“免战牌”,虽然它永远会存在下去,但永远不能构成我们放任的

|<< << < 1 2 3 4 5 > >> >>|


·上一篇文章:齐白石卖不过张晓刚 当代艺术秋季有点热
·下一篇文章:30岁是起始:年轻画家通往“千万元级”的必经之路


转载请注明转载网址:
http://www.zhshw.com/news/shsc/079158284202GH0387F9H9A7HA704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