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叛徒”刘海粟

“艺术叛徒”刘海粟


来源:网络  文章作者:佚名

山之行别有意义,当时巧遇山水大家李可染,而李可染此时正进行自己艺术生涯中的一场革命,即通过写生活动,以"师造化"来改造中国画的形式、内容与笔墨体系,李可染一生的艺术成就正是奠基于这一时期。刘海粟对这位昔日的学生,今天的同道所取得的成就十分推崇,常常结伴写生、畅论艺事。他在1988年所作《黑虎松》一画上题记道:"十上黄山画黑虎松并遇李可染,1954年夏与可染同画黑虎松及西海,朝夕讨论,乐不可忘。今可染已自成风格,蔚然大家,松下忆之,匆匆三十四年矣。"从艺术面貌来看,刘李各不相同;从气质而论,俩人也大相径庭。但以艺术创作的态度取向及对生活、对大自然的认识观论,俩人却是相当的一致。刘海粟六上黄山的50年代,正是新中国百废待举,百业待兴,万众一心,力争上游的火热年代,他受新时代精神的感召鼓舞,以饱满的热情、旺盛的创造力积极、自觉地进行自己艺术的跃进,他一生艺术的重要转变也正发生于这一时期,可视为发展期。

 

《黄山白龙潭》(1980年)

刘海粟再上黄山是80年代了。1980年、1981年他七上、八上黄山,此时的他已是八十多岁的老人了,他的艺术也在新时代里迎来了新的春天。他创作了大量泼墨、泼彩黄山图,同样来自对景写生,与过去作品相比主观成份明显增多,注重精神描写与气韵的表达;手法上以"骨法用笔"的中锋线条构建骨骼,用墨或彩泼洒晕染以助韵,兴会所作常常笔墨酣畅,气势夺人,可谓"墨气淋漓幛犹湿"、"笔所未到气已吞"。此时作品已真正代表了他的艺术风格,可以说是他一生艺术实践与人生体验的自然结果--"人画俱老"、"瓜熟蒂落"。应为成熟期。
 

《九上黄山第一幅》 (1982年)

1982年刘海粟九上黄山,仍创作了大量的国画油画作品,艺术上进一步提升,可谓"渐老渐熟,愈老愈熟"。而作为创造者的刘海粟却从不服老,画中常题"年方八七",表示自己还年轻,正好用功。1988年7月,刘海粟第十次登上黄山,实现了他十上黄山的夙愿,也完成了他一生艺术探索的历程,攀登上了艺术的"天都峰"。刘海粟在十上黄山的近二个月的时间里,到处写生,作画不辍,每每被黄山瞬息万变的云海奇观所激动,他深情地说:"我爱黄山,画天都峰都画了好多年,它变之又变,一天变几十次,无穷的变化……我每次来,每次都有新的认识,有画不完的画。"黄山云海的奇幻变化给了刘海粟艺术的灵感,刘海粟以"不息的变动"创造了无限的新黄山;十上黄山,每创新意,实现了艺术与思想境界的跃进并与自然浑沦为一片化机。刘海粟的创造精神与黄山的自然风貌相契合,已融为一体。

《黄山是吾师》(1988年)

 美育先锋

刘海粟从事艺术教育和艺术创作余七十年,是我国艺术届誉满中外的杰出的前辈。他早在辛亥革命之前就开始艺术活动,1912年创办了上海美术专门学校,并且在1914年在我国艺术教学上第一次提倡使用人体模特进行写生实习。这所美术学院的创立,是在我国传统绘画积二百年来因袭和衰疲之后,而同时也是我国新文化启蒙运动开始澎湃的前夜,新艺术有了萌芽之际。所以它既是中国新文化运动的产物,也对新文化运动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用刘海粟自己的话来说,那就是"百数十年中,艺术届沉滞无丝毫变化,近数十年来西学东渐之潮流日甚,新思想之输入如火如荼,艺术上亦开始容纳外来情调……国人稍知艺术教育,然亦无何等开拓"的时候,在当时这样的趋势和背景下, "愿一面尽力发掘我国艺术史固有之宝藏,一面尽量吸收外来之新美术,所以转旋历史之机运,冀将来拓一新局面。"于是"我本我愿,于民国纪元乃创立美术院。"当时他还只有17岁,上海美专的创立,其意义不仅是艺术上的,而且还在于它是当时新学与旧学之争的一环。刘海粟是我国最早的油画家之一,也是最具有创新精神以及毁誉不计的勇气,犹如为人体模特斗争那样,作为油画家,他在艺术上更充分的表达了自己的面貌、个性和胆识。

早在二十年代以前他就接受西方现代新兴画派一特别是后期印象主义的塞尚、梵高的影响,并且矢力于油画民族化道路的开拓。长期以来他不屈不挠的在这方面实践探索而获得了丰硕的成果。他的油画生气蓬勃,感情饱满,包含着作者对自然、对祖国河山、对生活的热爱,他的油画以雄肆豪放、浓丽沉厚的风格,受到人们的喜爱和高度评价。

刘海粟一贯以来不着意于形式表面而注重主体对传统纯正语言的体悟与掌握,注意在大处着眼融会贯通,注重表现瞬间的主体情感的直觉流露,方才形成了其独特的"中国油画"的类型。他的"融合"形态是作为一个中、西绘画修养全面的画家在创作瞬间中自发地或即兴地在油画中融贯了国画的表现手法。

刘海粟对艺术的本质、内容与形式、艺术与表现、艺术的审美标准与审美价值等,都有深刻的论述。他所力主的艺术情感说、个性说和主观表现说,则是构成刘海粟绘画美学的精髓,也是现代美学论坛上独具创新精神的理论。刘海粟深受传统美学思想的影响,特别是石涛艺术思想的影响。近代中国美学思想对刘海粟也有一定的影响,王国维在中国近代美学理论中首先提出境界说,指出艺术形象产生于"意与境浑"之时。梁启超则在肯定艺术中的情感作用时,着重分析了情感说的客观基础。以王国维、梁启超为代表的近代美学新说,给刘海粟很大启迪。从辛亥革命到"五四"新文化运动,是中国近现代史上激烈而动荡的时期,也是中国现代美术和美学理论的摇篮时期。刘海粟就是在这伟大的历史潮流中,经受洗礼的艺术战士。他一面创办中国第一份《美术》杂志,一面开始绘画美学的理论研究工作。《美术》的创刊,打开了中国人民眺望艺术世界的窗口。绘画理论研究之风蔚然而起。留学潮掀起之后,中国学生纷纷到日本、欧美留学,学习美术大都在美术学院进行,接受建立在石膏和模特写生基础上的写实技法训练。刘海粟也不例外,他在教学上主张以学院的素描写实训练为基础。在现代的美术学校,甚至业余美术学校的教学中,基本上一直沿用写实的石膏和人体的素描作为造型基础训练。

正如柯灵先生题词:"治白话文学史,不能无胡适、陈独秀;治新文学史,不能无鲁迅;治新电影史,不能无夏衍;治新美术史,不能无刘海粟。"刘海粟在美术教育道路上的探索,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财富。

|<< << < 1 2 3 4 > >> >>|


·上一篇文章:张大千书画难辨真伪 “造假”让张学良上当
·下一篇文章:大师的情感世界:徐悲鸿生命中的三个女人


转载请注明转载网址:
http://www.zhshw.com/news/mingren/0711301852398I0DF5C3KH8A645397C7.htm